在汉语方言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上的发言、从晋语定义谈李荣先生的学术思想、次阴调形成的声学原因——以吴江方言为例、《游历日本图经》汉字对音所见浙川京三个语音层次、汉语方言语音调查研究与字本位、吴语字典及吴语语素刍议、苏州话高元音分析及其成因初探、浙江岱山方言特点和内部差异……
方言是某一地域中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天津方言。天津话常常被形容为 哏 ,哏不但代表了天津话幽默,也说明了天津人一种化解意识和轻松乐观的人生态度。天津话给人的印象是干净利索、语言简练、齿音重,粗野并不计小节。天津话有极为丰富的俚语、土语,生动活泼形象,很难用普通话代替。本套书通过对方言的研究,将方言的特色和趣味逐一呈现,展现方言与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联系,体现方言与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历史性,丰富性。
我深深感到杨子静、潘邦榛两位同志编写的《广州话分韵词林》是很有意义之作。静公是一位资深的粤剧编剧家,对广州话极有研究,他既深入民间,又深知广州话和古汉语的关系,能够钩沉发微,在书中提供了不少鲜见的资料。潘君则是编剧界的新生力量,勤奋好学,和静公一道完成此书,是令人高兴的事。这本书列出广州话韵目52个,其中特有的入声韵目17个。它以词尾的字为提示单字,把尾字相同的词目编列,检查起来很是方便。所收词目,既有广州流行的俗语、口头语、惯用语,其中如艰难韵中的“黄鳝上沙滩”、“撞板”、“大食懒”、“生螆猫入眼”,工农韵中的“斩脚趾避沙虫”、“发开口梦”,入声字尾的“坏到加零一”、“老而不”、“零星落索”、“捉到鹿唔会脱角”等,都是十分生动而有特色的;也有一般通用的古词语、新词语,而且数量不
作为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语言中心课题之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参考语法研究系列丛书:现代维吾尔语参考语法》经课题组成员几年的努力现已编写完成。应该承认,当我们刚开始做本课题时,对“参考语法”这一概念本身的理解还不太明确,但经语言中心的指导以及我们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其他语种已经出版发表的各种参考语法书,最终明确了我们的课题性质。那就是,尽可能地把维吾尔语所有的共时特征及语言现象按一定的体系和顺序一个个描写出来,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本书分为基础篇、发音篇、文字篇和场景篇四个大的部分。基础篇是让我们了解粤语的一些基本知识、分布、起源和特点等。发音篇是学习粤语字母的发音,这是很简单的部分,只要学会了字母的发音,就迈出了流利说粤语的靠前步。文字篇是学习粤语的文字特征,学会用电脑打“粤字”。场景篇是本书内容很多的部分,一共分为13个大场景,81个小场景。这81个场景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你能想到的场景,本书都有呈现。
《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运用汉语方言特征词理论,研究客家方言特征词。作者(温昌衍)将客家方言特征词界定为“一定批量的区内方言多见、区外方言少见的客家方言词”——它们从体现特征的内容说包括“词形特征词 ”和“语音特征词”,从级别说包括“方言区特征词”和“方言片特征词”,从外部表现说包括“外区罕见词”和“一区同见词(关系特征词)”。 作者在利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制订了客家方言特征词调查表,经过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提取出客家方言方言区特征词186个,方言片特征词54个。通过内外检验,证明了它们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为鉴别某方言是否属客家方言及判断客家方言与周边方言的亲疏关系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 对客家方言的词汇特征乃至客家文化的特征作了有益的探讨。《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是:描写
本书是继甑尚灵先生50 年前调查研究成都话后, 再次对成都话的全面调查研究。本书运用汉语方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及社会语言学的相关方法,将成都话 的声韵调系统与中古音系、《中原音韵》音系及普通 话音系的声韵调系统进行了比较,从而进一步揭示成 都话的音系特点。本书对于人们了解成都话提供了相 关的语音词汇资料。
曹志耘主编的《汉语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以汉语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为主题,收录了中国大陆 、香港、台湾,以及日本、美国、俄罗斯的语言学家和青年学者的学术论文,分别从 理论研究 、 语 音研究 、 词汇研究 、 区域方言的地理分布和历史演变 四个方面进行探讨,集中展示了一批汉语 方言地理语言学研究的优秀成果。《汉语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构建了适用于汉语实际的地理语言学研 究框架,是将地理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运用于汉语方言研究的成功范例,代表着当前中国地理语言学研究的 前沿水平。
铜川方言属于北方官话下属中原官话关中片。丁德科、茹钢编写的《渭北(铜川地区)方言研究》着重介绍了铜川市区方言的语音系统,包括声韵调、连读变调、单字音表、同音字汇等,同时对铜川话和普通话、铜川话和西安话进行了比较,详尽地展现了铜川方言的语音面貌。 《渭北(铜川地区)方言研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辅以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全面系统地展现了铜川方言的全貌。它不仅推动了关中方言的研究,而且为现代汉语、汉语史、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翔实的语料同时对铜川的社会、文化、民俗和历史的研究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汉川市垌冢镇的李氏家族是元末明初从江西省湖口县迁入的,老湾村是李氏家族的二房、五房的驻锡地,《汉川方言语音研究》作者是二房佐字辈的后代。《汉川方言语音研究》作者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父母和周围的乡亲基本都不识字,小时候(三十世纪七十年代)无电视看,无收音机听,很少听到规范的普通话,耳濡目染的是乡音和俚语,它就成了《汉川方言语音研究》作者的第1母语。在这种语言环境中长大,《汉川方言语音研究》作者自然听得懂、说得出纯正的乡音俚语。上了小学,开始学习普通话,《汉川方言语音研究》作者很长一段时间学不好它的声调,这是母语的 干扰 。后来到城里求学、工作,总想 漂白 自己的口音,说规范的通语,却感觉别扭、拗口,不如乡音自然、顺口。近十年来,离开了西南官话区武天片,到贵州省工作,《汉川
听、说、读、写,是世界上任何一门语言的四门功课。本书为学习上海方言探讨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供读者选择。 全书24开,分三部分,*部分重新设计了适合上海方言的48个元辅音字母,并加以讲解。第二部分为字词篇,对一千余条上海方言字词加以注音和解释,同时配图200副一一做对应说明。第三部分为俗语篇,为上海方言常用600句做注解。附完整语音教学视频二维码。 本书较全面收集整理了上海方言,具有一定地方文化保存价值。
《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揭示了秦晋黄河沿岸方言极其复杂的语音、词汇、语法面貌,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两岸方言之间亲密而复杂的关系及其在所属大方言中的地位,认识现代方言与古代汉语方言的关系,认识大江大河、人文地理在方言特点形成、流播中的作用。
《说济南话系列丛书:俗说济南话》是董文斌多年搜集的济南日常生活用语集萃,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方言俚语,以及里巷鄙谈、集市坊间用于交流的习惯用语。其中虽也涉及部分专业术语,但是为数不多。对于济南方言中特有的词汇,董文斌本着“有典从典,无典从音”的原则。有书证的,尽量采用书证的写法。还有一些没有确切书证的字,董文斌大多采用借音叙事的方法,多是使用在口语中约定俗成的写法。有的字,虽在介绍本地的书籍中查找不到相应的词,但在其他地区的方言典籍中有记载,并且意思相同的,字典采用了借鉴的方法。实在找不出书证的,暂时还没有相近音字可以代替的字,董文斌只好用空框符号代替本字,并用注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