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世界语言中语法形式和结构式单向性变化的最重要的总结,是作者十年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用以发现不同的语法意义是如何原则上互相关联的工具,探讨了如何处理一词多义与异形同义现象,以及为什么某些特定的语言形式却同时具备词汇功能和语法功能等问题。书中收录了数百种语法化过程,每种过程都对词法概念提供了定义和来自不同语言的实例分析,以及相关研究文献。非常适合从事跨语言理论研究者使用。
本书为《马丁文集》第2卷,收录马丁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发表的14篇关于语篇语义研究的论文。马丁在韩礼德思想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了语篇语义层的语言学理论,认为构成该层面的是评价系统、协商系统和参与系统。如果说韩礼德研究的重点是词汇语法层,那么马丁开拓的则是语篇语义层。本书内容主要有:言语行为、英语语篇中的连续和判断、英语语言的评价系统、衔接与语篇性、跨越小句的意义、评价的组篇功能、作为态度发生器的级差系统等。
《汉语语法化的诱因与路径》收录江蓝生1984年至2016年有关文章13篇。文章依据古代白话文献和现代汉语方言资料考证若干实词语法化的动因、机制和路径,综合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因素,追溯虚词的来源和演变义理,既反映了汉语语法化与世界其他语言的共性,又突出了汉语的特色,具有原创性。
人们如何使用语言与理解含义,牵涉的层面不仅只是词汇本身的意义与组合词句的意义而已。尤其是对话中的语言使用,由于涉及多人之间的沟通,因此对万事万物的感官与感觉,事物发生的逻辑关连性,语言使用者的共有知识以及彼此是否有共同的信念等因素都必须一并考虑,才能确保对话能如愿如理的进行。形式语义学将词句的语言含义以符号与运算,定义定理与规则,也同时把词句间的篇章相关性呈现出来。这是很好的方法。解析篇章结构的理论(Hobbs 1985, Grosz and Sidner 1986, Mann and Thompson 1988, Kamp and Reyle 1993 etc.)应用在对话语体时,有时缺少能动态调整的弹性。本书所提出的语段篇章表述理论(Segmented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 SDRT) 是篇章表述理论(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 DRT) (Asher 1993)的延伸。也是一个能与动态语义理论架构相结合的形式逻辑理论,定义清楚而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与规律》收录了作者的三组论文。组论文是关于词汇化的宏观论述。第2组论文是关于词汇化的微观研究。第3组论文从汉语的类型特征出发探讨汉语的语法化。特色在于力图从汉语的类型特征出发揭示汉语语法化现象相对于其他一些语言的独特之处。其中有基于具体实例的较为宏观的论述,也有一些是较为具体但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
《汉语语法化的诱因与路径》收录江蓝生1984年至2016年有关文章13篇。文章依据古代白话文献和现代汉语方言资料考证若干实词语法化的动因、机制和路径,综合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因素,追溯虚词的来源和演变义理,既反映了汉语语法化与世界其他语言的共性,又突出了汉语的特色,具有原创性。
该书把语法化、词汇化理论运用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对汉语汉语史上的实词虚化和结构式的语法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该书特点是视野开阔,理论色彩浓厚,同时材料扎实,分析深入细致。该书内容除了前言部分简要梳理了语法化研究及相关的概念之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以语气副词“不成”、时间副词“已经”为个案,揭示了跨层结构的凝固成词过程及其后续发展;(二)深入考察了汉语史上与时、体、语气有关的一些虚词的来源和句法语义演变过程;(三)对汉语史上常见结构式的来源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细致地考察,对结构式的历时更替、结构式演变与语言接触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本书主攻高考“近义词”“同音近义词”辨析的考查点,收录近义词500多组,同音词80多组,分为47个训练块。每个训练块近义词、同音词采取词条方式,结合例句,从使用荡围、语体色彩、搭配习惯、语意轻重等方面逐条辨析,围绕高考命题思路设计相关练习题,以巩固和强化设计相关练习题,以巩固和强化词语的识记、理解和动用能力。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是汉语本体研究,下编是语言接触研究。上编选择五个专题展开讨论:语气词(章);含“得”“不”的述补结构(第二章);被动式(第三章);比拟式(第四章);选择问句(第五章)。此前我们曾做过《元典章·刑部》语法研究,撰成《(元典章·刑部)语法研究》一书,已交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此次考察项目及考察角度的选定,都注意不跟已经做过的工作重复。下编六章:元代蒙汉语言接触的文献学考察(第六章);元代白话碑文的直译体特征(第七章);元代的“蒙式汉语”及其时体范畴的表达(第八章);元代的“汉儿言语”(第九章);《直说通略》的语言特色(第十章);元代语言接触对汉语语法发展的影响(第十一章)。
本书从多种语言的角度对现代汉语巾存在的外来词进行了多层面的考察,对研究对象按专题进行了分类探讨,弗就代表性词汇的形成、使用、传播及其融入汉语词汇过程中发生的词意变迁等情况进行了考察,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论成果。深入研究外来词汇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对于深刻认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矛盾,充分理解当代文化的传播及其特点,进一步把握中外语言文化的新变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