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汉语方言较多而且复杂的省份。汉语七大方言中的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以广东为大本营,而属闽方言的潮汕话在广东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粤方言分布在广东的中部、西部以及广西的东南部;《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与普通话对照词典》客家话以梅县为代表。
《语法化的世界词库(中译本)》是对世界语言中语法形式和结构式单向性变化的最重要总结,是作者十年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语法化的世界词库(中译本)》为读者提供了发现不同语法意义如何原则上相互关联的工具,并且探讨了如何处理一词多义与异形同义现象,以及为什么某些特定的语言形式同时具备词汇功能和语法功能等问题。 本中译本的特色是在翻译的基础上增加了“附注”和“译者注”。“附注”举出语言或方言中平行的语法化过程,使我们了解到同样的一个语法化模式在语言或方言中也有相同或相似的表现;“译者注”则对正文中的某些术语进行解释,或者对原著中某些词条在引例或阐释方面的不当进行订正。
条目安排 1.《邢晏春苏州话语音词典》收录分单字和条目。单字用比较大的字体。条目按个字分列于领头的单字之下。 2.单字和条目 (1)为便于外地人检索苏州话,《邢晏春苏州话语音词典》单字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2)单字形同而音、义不同,或形、义相同而音不相同,各有适用范围的,参照普通话词典分立;形同、音同而在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作为条目分立,标注中文数字加括号列开。 (3)关于条目。形同、音同,但在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标注中文数字加括号分立。形同、义同而音有多种的,则在一种读音后面再注另外的读音。 《邢晏春苏州话语音词典》之条目,单字条目在前,多字条目在后,字数越多越后。 《邢晏春苏州话语音词典》附生僻字,附人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古文字演变趣谈》这部书风趣地讲述了古文字的故事,这部书也严谨地考究了古文字的演变过程。文学家的笔调,文字学家的思辨,夏渌先生的一篇篇精悍短文,让我们读得轻松,也让我们获益良多。谈情说爱、议食论性、太阳的黑点、青蛙的哭泣、赵本山的扯蛋、人尾巴的功能……这些话题的短文引人入胜,对古文字学不甚了解、不太关心的人,也会有兴趣阅读。
《百年河大国学旧著新刊:汉魏六朝韵谱》将汉魏六朝音韵分为三谱。谱叙述两汉的韵部,第二谱叙述魏晋的韵部,第三谱叙述齐、梁、陈、隋的韵部。每叙述一个韵部,都将属于此部之字胪列于部首,然后用较小的字号另起一行低一格,把韵文里凡属于这一时代而且属于这一韵部的韵脚抄录下来,以为例证。全书框架新颖,条理清晰,填补了中古音韵研究的空白。
当今国内翻译学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学者王克非、许钧、刘军平、刘云虹、林克难、郑海凌、谭载喜、廖七一、穆雷联袂编著的翻译理论教材。 以开阔的视野,展现翻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特别对近几十年来中西方学者在翻译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系统的梳理。 注重融合性,在把握翻译学现状和发展的基础上,融合中西视野,对翻译学主要流派作了精要的归纳与评述; 追求体系性,以基本理论问题为中心,采取中西比较的方法,凸显翻译学的内涵和学科特色; 坚持发展性,采用历史、发展的目光审视与思考翻译问题,注重揭示理论发展过程中各种流派或理论之间内在的、历史的联系; 突出开放性,全书提出了100个思考题,涉及翻译学的基本问题和翻译学研究的新课题,提供了学术思考线索和新的思考空问,引导读者对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
《说文解字》是中国靠前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它开启了汉字按部首编排的汉字字典编排方法,抢先发售阐发了“六书”的内容,贯穿了六书的原则;此外《说文解字》还收录了汉字形体的多种写法。
暂无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古汉字发展论》从原始材料中,提取字形,截取汉字历史的前期阶段作了全面研究,对不同时期的汉字形体、结构、使用等情况进行了静态描写和动态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汉字的特点,描述了汉字各种属性传承和发展的脉络,总结了汉字发展的规律,为汉字发展通史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汉语教科书汇刊(江户明治编)总目提要》汇集了从享保元年(1716)到明治四十五年(1912)之间,即日本江户、明治两个时代,日本汉语教育体系之下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教科书,总计一三四种。
《汉语的指称与命题:语法中的语义学原理》是专注于汉语语义问题与语义学基本原理的专著。全书试图用若干概括性的语义语用原则或规律来覆盖多方面的句法语义现象与问题,对汉语句法中涉及的若干重要语义概念进行深层探究,对指称系统、语句的命题意义结构系统进行研究,揭示汉语语义语用的基本策略及组织原则。
张家山汉简中《盖庐》一文系通过吴王闺闾与伍子胥君臣二人的对话,记述兵阴阳家的学说。本文从《盖庐》与黄帝家言、阴阳 五行、实战理论、古代刑法四个方面对其文字内容进行了考述。
《到田野去:语言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与实践》讲述了: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丰富多彩、文化各异的族群,他们灿烂的思想和珍贵的文明遗产都凝聚于他们的语言之中。异彩纷呈的鲜活语言在中国的山川田野中无处不在。一方面,这些丰富的共时语言矿藏显示着他们在世界语言之林的独特地位;另一方面也与中国数千年汇聚而来的浩瀚文献相映成辉。活生生的语言展示着人类思维表达之精巧,也与数千年的语言传统相衔接。但我们不能不关注的是,中国的语言多样性同样在流失。一些弱势语言在经济、文化的巨大压力下已经开始濒危、消亡,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严峻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