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博物馆对于清华大学来说,不仅是清华园中一处美丽的景观,更是为广大师生、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中国乃至世界灿烂历史文明和经典艺术作品的重要场所。我相信,它会成为一个磁石,用真善美凝聚视线,启迪、激发更多的灵感与思考;它也会成为一个平台,汇聚传统与创新、艺术与科学的多重力量,展示艺术的超凡魅力,让艺术之光去温暖更多人的心灵。
本书分六部分,分别为易学史和各家学说、易学基础学、易学应用学、易学与医学、易学大传学、易学本经学,其中易学与医学部分比较系统的阐释易学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的联系,并附有医易妙方。全书深入浅出,便于初学者研习。
一、本书以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为底本编纂而成,对《十三经注疏》的经书正文进行索引。索引的字形、断句以该本为准,我们对个别讹误的字形和断句进行了修改。 二、本书的单字索引,可以利用部首箪画检字表、拼音检字表和四角号码检字表进行检索,人名、地名、职官、引书、其它专有名词及校勘记索引等内容,则依部首箪蛊排列顺序另设专类检索表,以便查检。 三、索引的全部内容,包括索引条目和引出的文句,均以《辞源》部首单画的川贝序排列一一引出文句个字的部首笔画数少的在前,多的居后;引出的文句个字相同的,则依第二个字的部首笔画的多寡排列,下依此类推。其它索引项(人名、地名、职官、引书、其它专有名词、校勘记索引等)也照此处理。 四、本书采用分经索引的方式,即列出一个
《甘肃文献总目提要》是在邢澍《关右经籍考》、安维峻《甘肃新通志》、张维《陇右著作录》等已有书目的基础上,查阅参考历代书目,按经、史、子、集、丛书五部分著录甘肃历代著述文献两千两百余种。每书撰写有较为详细的书目提要,包括卷数、作者及其事迹、内容体例、序跋情况、学术价值、存佚情况及版本等,并作出相关考证。该选题对于地方文献目录的充实及当代目录学的研究有着积极推进作用。
《出版学建设丛书:中国出版文化史》内容: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如果说即使一木一石都有着久远的历史的话,或许会有些夸大其词。但是,在这样一个悠远的文明面前,即使当方便面广告宣传中夸张地赫然出现诸如其在中国有“四千年历史”之类的词句时,也不能就此笼统地轻下断言,认为这有些荒诞无稽。如果我们要探究“拉面”“面条”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西晋时代。当时出现的“水引饼”发展到唐代就演变成了“切面”,到宋代就变成“面”了,那就是:“水引饼”至宋代又发生了重要演变,最终成为现在所说的“面”了(青木正儿著,《华国风味》,“馄饨之历史”)。换句话说,“面”即使没有四千年的历史,但至少也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了。
......
《数字档案室建设概论》内容简介:机关档案作为机关人、财、物、事的真实记录,是机关治理的工具,是协调机关各项事务和各方面利益的凭据,是领导决策、工作查考、单位和职工维权的依据,是行使和发挥本机关职能的重要帮手,是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之一。机关档案工作作为机关各项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一环,是机关提升行政效能、提高管理水平的必要条件,是进行信息公开、提高行政透明度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自我监督、推行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在新形势下,机关档案工作处在新的重要节点上,面临着重新定位、转型升级的压力,面临着从传统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跨越。为应对新挑战,推动档案工作实现新进展,为档案工作者从事机关档案工作提供操作指引,国家档案局组织编写了机关档案工作系列丛书。
作者通过大量实际案例与图片,对西方博物馆中的展陈设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介绍,其中包括基本设计理念与具体的实现手段,尤其在“如何将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这一艺术创作的瓶颈问题上具有启发性的思考。本书既是一本艺术与设计类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一本了解西方文化的有趣读物。 作者简介:于海勃,场景设计师,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特聘客座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先后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英国利兹大学、伦敦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自1990年始,长期在英美两国多所大学教授场景设计,并从事一线的设计实践。其二百余个设计作品涉及舞台设计、影视美术、大型活动及博物馆展陈设计等多个领域。2018年被美国加州大学授予荣休教授,现长期定居并往返于北京和拉斯维加斯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