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江南藏书家刻书研究》试图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清代江南藏书家的刻书为切入点,把江南藏书家之藏书与刻书二者结合起来,重新审视作为清代封建社会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的刻书的基本情况,清代江南藏书家刻书特点,与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以及藏书家刻书的深刻影响及刻书的巨大贡献。
本书是一部图书馆学随笔集,内容精选自科学网图谋博客(年8月至2013年8月),分为六辑:“学海泛舟——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习与思考”、“图林漫步——图书情报界人和事的交流与记录”、“数图研究——数字图书馆及现代信息技术学习与跟踪”、“学海拾贝——各种载体信息资源的采集与编撰”、“学习日志——图书馆学情报学读书笔记”、“闲情偶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随笔”,体现了“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对广大图书情报工作者、图书情报领域教师和学生有参考价值。《图书馆学笔记(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值得对图书馆工作感兴趣者、学习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已从业者和从事图书馆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各类与图书馆职业相关的人士阅读与收藏。
本书告诉我们一个普遍的国际经验:评价指标和结果的变化,用来比较同一图书馆在不同时期的绩效比用来比较不同的图书馆作用更大,价值更高。道理并不难理解。图书馆有不同的类型,性质、功能、特点、服务人群有区别,所处的环境和具备的条件不一样,因此在相当大程度上很难做科学意义上的横向比较。比如,一个“目标人群覆盖率”指标,一般情况下数值高比数值低好,但是对一个专业图书馆来说,相对低的数值并不能表示不好。即便是同样性质的图书馆,城市文化水平、教育水平、图书馆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都会对目标人群产生影响,对于这些因素图书馆无能为力,因此用在图书馆之间的比较上就没有意义。ISO 11620的“绩效指标细则”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只有在背景、问题和程序都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比较不同的图书馆;同时又反
本书为《海外中文古籍总目》丛书之一种。《海外中文古籍总目》是中华书局长期以来关注海外中国古籍的整理编目与出版工作的一个重大项目,已被列入“2011-2020年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实施的目的是摸清海外图书馆藏中国古籍的家底,为我国古籍整理提供基本数据乃至资料,通过影印等出版工程,使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献得以回归。 本书收录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所藏中文古籍条目382种,所收录图书以1912年为下限,依照传统的中文古籍分类法,即“经”、“史”、“子”、“集”、“类丛”五部编排,正文后附索引。具体著录上参照古籍著录规则,著录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行款、版式、内封、牌记、卷端、序跋及后人题跋、藏印等,并附卷端及正文书影于其后,以便读者得见是书原貌。
《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2019年卷)》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40周年:光荣·梦想守正·创新;图书馆在文旅融合时代的使命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挖掘地方文献价值,助力文创产品开发;《公共图书馆法》视野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比较图书馆学的理论与方法;新时代少数民族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馆资源建设;数据智能化改造——图书馆信息组织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资源揭示到知识组织——在知识图谱环境下编目业务的进化;环境对儿童阅读的影响;阅读推广:在新时代图书馆转型中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与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升级:后评估时代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工作的新思路、新方向;儿童阅读与服务转型、创新;其他;集体智慧——图书馆跨部门合作实践案例征集;新时代图书馆社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