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过大量实际案例与图片,对西方博物馆中的展陈设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介绍,其中包括基本设计理念与具体的实现手段,尤其在“如何将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这一艺术创作的瓶颈问题上具有启发性的思考。本书既是一本艺术与设计类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一本了解西方文化的有趣读物。 作者简介:于海勃,场景设计师,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特聘客座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先后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英国利兹大学、伦敦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自1990年始,长期在英美两国多所大学教授场景设计,并从事一线的设计实践。其二百余个设计作品涉及舞台设计、影视美术、大型活动及博物馆展陈设计等多个领域。2018年被美国加州大学授予荣休教授,现长期定居并往返于北京和拉斯维加斯两地。
《旧闻记者》出自他独具个性的创意──在二零零五年的每一周同步阅读六十年前(一九四五年)的旧报,并随时写下他的“非典型札记”。他在报章开辟的“旧闻记者”专栏,受到香港和内地读者的欢迎。这是“旧闻专栏”的一个结集,五十篇短文,各附旧报原件,生动有味。对传媒人士,它也是重要却不沉重的“另类新闻史”。为香港读者所熟识的《唐山大地震》作者钱钢,被称为"非典型传媒人"。他用文学和历史的眼光看现实,又常用新闻的笔触写文史。
林语堂先生说:“美国人是闻名的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的悠闲者。”闲,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浪漫传统,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其一方面指示着儒道禅的人生境界,是文人的一种审美人格;同时又标示着闲暇自由的现实文化活动,是文人的一种审美生活。与其他美学范畴比较,闲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于艺术审美中,更重要的是体现于文化审美中。《“闲”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人生》立足范畴研究视角,运用文化美学研究方法,系统的探求闲之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人生意义,并以之鉴照当代休闲。
《南京博物院学人丛书:曾昭燏文集(日记书信卷)》为我国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曾昭燏先生的日记和与同事、师友、家人的通信。日记从1937年到1942年,不但记录了她的留学生活,还有很多新中国博物馆建设方面的记载,具有的史料价值。书信部分更涉及学科建设、博物馆和考古工作等,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艺术博物馆对于清华大学来说,不仅是清华园中一处美丽的景观,更是为广大师生、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中国乃至世界灿烂历史文明和经典艺术作品的重要场所。我相信,它会成为一个磁石,用真善美凝聚视线,启迪、激发更多的灵感与思考;它也会成为一个平台,汇聚传统与创新、艺术与科学的多重力量,展示艺术的超凡魅力,让艺术之光去温暖更多人的心灵。
《神圣几何: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宇宙法则》通过对几何学从古到今的研究,追溯世界的起源,探索几何学、宇宙、自然与人类的千丝万缕。神圣又神秘的几何学,揭示了西方的创世故事及其丰富的人文哲学思想。全书配有大量瑰丽的彩绘几何图,覆盖古今历史经典的图形图案及数字。充分展现了几何庄严的美和宇宙间神秘的自然法则,体现宗教、哲学、神话、天文等不同领域博大精深的智慧。
自然是构建的,而不是发现的——正如真相是制造的,而不是找到的——这一思想正是最近科学史学术界的主要基调。追溯文化中科学的性别化根源,《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关于猿与猴的科学研究在这一传统中可以说是的学术成果。她仔细研究了出版物、论文、通信以及灵长类研究考察和制度的历史,揭示了现有社会关系起源的历史构建——种族、性别和阶级的自然化。贯穿《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她分析了自然创造、现存有机体和赛博格(计算机控制的有机体:包含有机物和技术成分的系统)的原因、叙述和故事。她还批判地把免疫系统看做是一种信息系统,并指出我们的文化假设是多么深入地渗透进所谓价值中立的医学研究中。在其中一些文章中,她探讨并发展了现有的女权主义学术参考中争议性的术语;通过映射“自然”
《凤凰文库·历史研究系列: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共分五章。章首先讨论西欧现代化的共性特征,没有共性,也就没有特殊性。现在,多数人在谈论现代化时首先强调特殊性,否认现代化的基本层面,即共同性。可是西欧各国的现代化进程及其最终方向首先表现出明显的共同特征,作为早进入现代化进程的西欧地区的这一现象,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以后几章是地区或国家的个案研究,其中表达的是特殊性,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现代化过程中走独特的路,表现为不同的模式。西欧模式应该不只书中提出的这几种,不过我们选择的是若干典型。
“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本书作者认为:对于华人学者而言,作为今日世界学术主流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当前华人科学研究水准低落的主要原因,在于华人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对于西方的科学哲学缺乏相应的理解。基于此一认识,本书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作为起点,系统地介绍了十七位西方思想家对于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结构主义、诠释学、批判理论的主要贡献,希望本书所呈现的观点能够成为华人青年学者开展其学术生涯的视阈,为华人社会的科学发展奠下扎实的基础。
本书着重强调了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认为其是重塑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及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书中倡导以设计为主导的城市更新,并将其作为英国主要城市及城镇复兴的核心策略。本书全面阐释了英国城市复兴的政策发展,为从城市设计的视角理解城市复兴提供了全面的政策背景。通过分析英国X大的13个城市的设计策略,评估具体开发项目及其对城市形态和空间质量的影响,探索城市复兴和城市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社会法”与“法社会”》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种视角分析和阐释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民生问题,以期为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和社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亨利?列斐伏尔的《都市革命》(1970)是与大卫?哈维的《社会正义与城市》(1973)以及曼纽?卡斯特的《都市问题》(1972)齐名的城市马克思主义经典之一。《都市革命》初版于1970年,它是一部超出了时代与专业、预言了都市社会的到来的哲学著作,它凭借1968年“五月风暴”的余火曾经一时,在英美世界掀起了一场新的社会理论研究的革命,列斐伏尔因此也被卡斯特称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在时隔40年之后,面对2008年美国的房地产危机,哈维重新赋予了《城市革命》以新的时代价值与意义,而中国当下的都市化运动也迫切需要我们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 该书共计十章。章《从城市到都市社会》从历史的角度概述了都市社会的形成过程。第二章《盲域》探讨了都市问题这一个难以捉摸的未知领域。第三章《都市现象》展示了都市现象
《甘肃文献总目提要》是在邢澍《关右经籍考》、安维峻《甘肃新通志》、张维《陇右著作录》等已有书目的基础上,查阅参考历代书目,按经、史、子、集、丛书五部分著录甘肃历代著述文献两千两百余种。每书撰写有较为详细的书目提要,包括卷数、作者及其事迹、内容体例、序跋情况、学术价值、存佚情况及版本等,并作出相关考证。该选题对于地方文献目录的充实及当代目录学的研究有着积极推进作用。
19世纪下半叶,不少国家的最著名的博物馆兴建。史蒂芬·康恩在其令人印象深刻的相关研究中指出,有着纯粹知识爱好的美国人,坚信自己有能力荟集、建构和展示整个世界的知识,由此他们兴建那些最著名的博物馆。在《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中,康恩告诉我们,博物馆是如何使不同的学术领域有了明确的界定,它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美国智识生活中占据中心地位的。
亨利?列斐伏尔的《都市革命》(1970)是与大卫?哈维的《社会正义与城市》(1973)以及曼纽?卡斯特的《都市问题》(1972)齐名的城市马克思主义经典之一。《都市革命》初版于1970年,它是一部超出了时代与专业、预言了都市社会的到来的哲学著作,它凭借1968年“五月风暴”的余火曾经一时,在英美世界掀起了一场新的社会理论研究的革命,列斐伏尔因此也被卡斯特称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在时隔40年之后,面对2008年美国的房地产危机,哈维重新赋予了《城市革命》以新的时代价值与意义,而中国当下的都市化运动也迫切需要我们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 该书共计十章。章《从城市到都市社会》从历史的角度概述了都市社会的形成过程。第二章《盲域》探讨了都市问题这一个难以捉摸的未知领域。第三章《都市现象》展示了都市现象
《二十世纪日记知见录》中系统的收录了作者搜集到的1900年以来的日记,其中包括部分1100余种,国外部分30余种。在行文方面,以日记作者的姓氏笔画数为顺序排列,在每一个条目下,分列篇目、作者、版本、日记跨度(有的还有日记内容的简单介绍)、作者简介、收藏单位六部分,条理清晰。与此同时,为了更便于读者的检索利用,在书后还附有《日记篇名目录(笔画)》、《日记著者目录(笔画)》、《日记著者目录(拼音)》三个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