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哈佛大学,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 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流放 在中国古代刑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对此鲜有深入的研究。清代流放具有流放类型的多样性、流放法规的复杂性、流放对象的普遍性和流放历史情境的独特性(流放至清代制度臻于完备,又在清末的法制改革中被废止,成为一种过去时的刑罚)等特点。作品以有关档案、官书、律例为基本资料,采取以史为经,以法为纬的分析方法,力图从史的视角考察清代流放制度形成、发展变化及其成因,从法的视角考察清代流放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制度规范及其实施情况,以期 重新认识传统法律制度,尝试重建清朝的 法制帝国 ,不仅有裨于深化对清代法制与社会的认识,而且对当今法制建设有借鉴意义。
《说吧,记忆》是小说大师纳博科夫的经典回忆录,时间跨越三十七个年头,是纳博科夫本人极为重要和极其的作品之一,也是古往今来以时间和记忆为主题的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奇特而的一本。它跨越了现实与虚构,更像是一部小说。它的语言带着一种坦率的清澈和解剖学般的——以一位鳞翅目昆虫学家透过高倍放大镜观察蝴蝶翅翼上美妙的花纹,并将之描绘下来的那种,给读者带来不一般的阅读感受。记忆和对往昔的回顾往往主宰着纳博科夫的小说,故而这本自传正是解读他的小说的绝好密码,因为回忆本身即是幻想和现实之间的某种隐蔽的桥梁,作家在其中发挥了自己独特的想象力。纳博科夫忠实读者的书,为深入解读《洛丽塔》、《微暗的火》、《防守》和《玛丽》等重要小说提供了手资料。书中收录20多幅纳博科夫家族的珍贵旧照,还原纳博科夫笔下的
随着解放区的创立和发展,解放区文艺运动也蓬勃高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制定了革命文艺运动的路线和政策,深刻回答了“五四”以来革命文学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的结果,使解放区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气象。与此同时,“国统区”的文学,虽然环境和条件均和解放区不同,但进步文艺界在鞭挞黑暗呼唤光明方面同样高潮迭起,奔涌着走向新中国,走向人民文艺的伟大会师。 每一个选家的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见仁见智,可以阐释、讨论、争论,甚至势不两立。其实,或许正因为选家迭出、见解纷纭,才给读者一个判断、选择、最终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因此我以为,绝不可自诩本丛书如何高超于别人之上。
作为新时期思想文化学术的一个总结性工程《跨世纪学人文存》问世后,受到美术界和读者们的重视和欢迎。接续前思,整理编辑近年学界新成果,感到大美纷然,目不暇给。初辑9种,科学与人文兼收,精思与沉潜并重,而主脉不变,在乎平实而富有建设性的研究。9种图书与新世纪同时来临,亦将与新世纪同行,故名之曰《新世纪学人文存》。
本书收入了《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庄子〉内篇的心学》、《心通道境:心灵的内修与审美空间的外移——〈庄子〉外杂篇的心学》、《庄子论人性的真与美》、《庄子论情:无情、任情与安情》、《〈庄子〉抒情传统
《胡适文存贰》,收录的是1922年至1924年之间胡适发表的有关文学革命、哲学研究和历史考证等方面的文章。包括:一个限度的国学书目、论墨学、孙行者与张君劢、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五十年来之世界哲学、十七年的回顾、我们的政治主张、与一涵等四位的信、这一周、北京的平民文学等文章。
在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光,博尔赫斯在布利诺斯艾利斯城市电台中与作家奥斯瓦尔多 费拉里展开了长达三年的对谈。这既是博尔赫斯生前后三年的大规模的谈话,同时,也不同于以往的采访、访谈,这是博尔赫斯一生中难得的、两位作家之间的平等对话。博尔赫斯的谈话,如同他的作品一样,充盈着深邃的和广博的学识,含义隽永,历久弥新。 这百余场对谈,涉及话题繁多:关于身份、文学、哲学、爱情、梦、东方、佛学、旅行、探戈、好莱坞……所有的话语,都萦绕着博尔赫斯的灵性,令所有读者“都将以他的眼光来观察万物,并且或多或少,成为博尔赫斯”。 能够拥有博尔赫斯,能够阅读他、走进他的智慧世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不可多得的幸运。本书中文版的引入,让我们有机会来走近博尔赫斯本人,走近他终身奉献和驱策的拉美文学。
在中国当代文坛,何为是最钟情于散文创作的作家之一。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不赶浪头,不追时髦,始终不为层见叠出的“诗歌热”、“小说热”、“影视热”和“纪实热”所诱惑;他甘于淡泊,忍得寂寞,不怕冷落,默默地在荆棘横生的散文园地里耕耘。正是基于这种对散文创作“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何为才使自己的散文创作青春永葆,风格独树,艺术境界日臻,在外享有散文家的盛誉。 女散文家菡子对何为的散文创作,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有“洞穿一切的慧眼”,“他晶莹的思想,他运用自如的笔”,“使他在偶然的感触中,发挥自己的优点,留下深刻的文字”,其作品具有“构思隽永,文字别致”的独特风格(菡子《赞一两千字的散文》)。散文理论家林非认为何为的散文“叙事简洁疏朗,情思清新隽永”,“闪烁着思想的火
《行走高原》是一部关于西藏的纪实散文。收入的《沿着雪线走》,选自作者的长篇纪实散文《遥远的天堂》(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作品以一次行走边关的经历为主线,以十次进藏的经历为背景,讲述了二十多个非常感人的西藏故事。有老一辈西藏军人的往事,也有新一代高原将士的今天,有坚守哨所的士兵,也有坐镇指挥的将军,还有军人的妻子,和外柔内刚的两藏女兵。他们都在雪线之上,抒写着责任和光荣;《遥遥远远的路》,系作者随川藏兵站部车队行走川藏线的亲历。从雅安出发,以沿途地名为叙述节点,逐一向前延伸,讲述汽车兵们发生在川藏线上的感人故事,以及作者在行走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危险和趣事。
德富芦花是中国读者熟悉的日本近代作家。他的小说《不如归》早在1909年即由林纾译成中文。 德富芦花的散文曾在日本文坛产生过深远影响,被誉为进行美感教育的范文。 本书系德富芦花散文的部中文选本,包括《自然与人生》、《巡礼纪行》、《蚯蚓的戏言》、《红叶之旅及其他》四部分,代表了作家散文创作的水准。这些散文文学精湛,富有色彩感,于细微处理含作者的独特感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约婚夫妇》 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地区一对订有婚约的农村青年男女——洛伦佐和鲁茜亚,遭到荒淫的恶霸贵族的阻挠和迫害,不得不背井离乡,历尽分离、饥馑、兵燹和瘟疫的磨难,最终排除种种障碍,终成眷属。《约婚夫妇》以此为主线,描绘出了十七世纪意大利各阶层的人物及其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被誉为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古为今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杰作。
该文集收录了作者从1924年到2000年计66年学术生涯中的各类文章近500万言,是反映费孝通先生学术创作的一部大型文献汇编,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作为一名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所在社会的细致入微的观察研究和严肃思考,此外,作者对自己60多年的学术工作做了一些回顾性和总结,这部分主要文章有《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他和体会》、《简述我一生的写作》、《我对中国农民生活的认识过程》、《人类学与二十一世纪》等,极具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