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何为?》原名《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2年,生前未出版。这是尼采唯*一一部谈教育的专著。哲学家、诗人尼采以故事手法,讲述了两个年轻的另类大学生,一个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 一位年轻教师,于一个美丽的黄昏,在莱茵河畔一处林中空地相遇的故事。双方由误会、冲突而至于相互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尼采对当时初露端倪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批判,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启人深思。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教育管理专业系列教材:教育管理学教程》共分15章。前3章分别为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的历史沿革、教育管理的理论演进,属于“教育管理概论”部分。其他12章属于“教育管理过程或者职能”部分,其中第四章“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第五章“学校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对应于管理的“组织”职能;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章,分别对应于教育领导、计划、决策、沟通、激励等职能;第十三章“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对应于“人事”职能,第十四章“教育资源配置与管理”基本对应于“预算”职能,第十五章“教育评价”对应于“控制”职能。此外,《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教育管理专业系列教材:教育管理学教程》第十一章“课程与教学管理”和第十二章“学生管理”,突出反映了教育管理的教育特性和行业特征,是教育管
《教贵有新道无穷:冯恩洪50年从教生涯实录》主要讲述我国教育界素有“南冯北魏”(南有冯恩洪,北有魏书生)之称的上海市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从教50年的教学及管理的生涯感悟。全书采取图文并茂的模式,案例丰富生动,理论阐释深刻。书中主要内容包括:班主任时期德育工作总结,校长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管理标准化体系建立,师资队伍建设,发现并发挥学生潜能的感悟,为何创立当代好课堂,当代好课堂宗旨及办学目标,后阐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支撑中国自主高科技发展的教育之路。 《教贵有新道无穷:冯恩洪50年从教生涯实录》适合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参考阅读。
《育人三部曲》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代表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和《给儿子的信》构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阐述人在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公民的诞生》阐述人在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给儿子的信》涉及人在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这三部著作作为三部曲结合在一起,综合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通过《育人三部曲》,读者可以清楚地认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系以及他作为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的品格。
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科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已从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进入到课题研究的阶段。《教师如何做课题》一书从课题研究的价值、如何选择课题、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如何成功申报课题、如何做好开题论证、如何实施课题研究、如何面对中期检查、如何撰写结题报告、如何推广课题成果等方面入手,条分缕析地做出实战指导与疑难解析。力图帮助因为教学工作繁忙,面对课题不知入手的教师理清思路,顺利走上课题研究之路。
经过将近五年的收集、整理,汇集李吉林老师几十年教育教学探索经验,记录情境教育探索历程,全面阐释情境教育理论及操作体系的《李吉林文集》于近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李吉林老师作为中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始终扎根于一线,通过实践创造总结而成的情境教育,已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重要范式。此次出版的《李吉林文集》除了系统的情境教育理论外,更收入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经验,以及反映李老师点滴心得,饱蘸着情感书写的散文随笔。这为更全面地、深入地了解情境教育及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学术界的人都知道但没有人愿意承认:大学教师经常需要教授他们不知道的内容,特别是当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和你的不同时,这个挑战经常更大。在这本实用并有趣的书中,作者提供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策略来处理那些典型的问题。如:怎样有效地准备一门新课?怎样使你自己看起来可信?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回答一个问题时你该怎么办。鼓励教师把他们自己当作一个学生而不是一个专家。作者指出,课堂上的不仅仅是来源于完善的知识,对于教授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她提出了许多有用的技巧。如,以一种活泼的方式引入一个新主题,评价学生的理解程度,等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和大学文化;文化伦理观的理论基础;大家文化的道德诉求及伦理精神;大学文化建设的伦理困境;大学文化建设的伦理取向;大学文化伦理维度的塑造和创新。
本书对德育的宏观问题作了系统论述,对德育的前沿课题和德育的基本问题作了深度诠释,对德育的实践问题作了总结回顾,重在体现学术性与历史性、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 理论篇以德育的起源为先导,以德育的现象与本质、德育的功能与价值、德育的目的与过程、德育的内容与课程为主体,对德育领域经典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实践篇对德育的方法与模式、艺术与教学、组织与活动、管理与制度及德育的评价进行了全面探讨;拓展篇将视线投向应然的追索、形上的思辨和愿景的描绘,着重于德育哲学、品德结构、道德学习、德育生态和公民德育。 本书力求较好地解决实际操作与理论抽象的悖论问题,旨在为鲜活的德育实践提供借鉴。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德育教材使用,也可供广大德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