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和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奠基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精神遗产。其中,黄炎培在教育领域,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建树。 本书为四卷本,收录了黄炎培主要教育论著,大致涵盖了黄炎培一生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全面反映了他主要的教育观点及其教育思想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脉络,体现了他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刘泽华教授多年来着力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他在学术上提出中国历史“权力支配社会”的特点和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是“王权主义”的史学判断,对国内历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率领的学术队伍被誉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南开学派”、“王权主义反思学派”、“刘泽华学派”等。 谈到该书写作初衷时,刘泽华教授说:“80年是怎么过来的?直到近两年,想到应该有所悔悟,于是就陆陆续续写了若干片段。其中固然有个人的情趣,但更想从一个极小的孔隙映出一点点社会的景象。”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与发展,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现实的追溯,历史的脐带牵连着古今……我认为,整个中国历史有一个极重要的特点,即其运行机制是王权支配社会。”刘泽华教授在《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之“前记(代序)”中说,“在我解析传统社会
《埃里克森与毕生人格发展/教育薪火书系(辑)》全面介绍和阐述美国当代神经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H.埃里克森的人生经历及其理论形成过程,结合具体心理分析案例,详细解析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及毕生人格发展的理论。使得不同年龄段的人在遇到心理问题和障碍时,能对应得到分析和解决。
《被选中的》是迄今为止经典性的社会与文化史扛鼎之作,它清晰地阐述了美国大学三巨头——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入学标准,生动地揭示了过去一个世纪美国权力与精英特权的变迁。书中描绘了各色人物(包括伍德罗 威尔逊、富兰克林 德拉诺 罗斯福、詹姆斯 布莱恩特 科南特和金曼 布鲁斯特等),解释了围绕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招生竞争如何塑造了美国精英,并且形成了今日美国所拥有的奇特的大学入学制度。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精英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这些大学的取舍标准。本书详细讲述了三大名校不为人知的历史,呈现的不仅仅是它们的入学标准的变迁史,更主要的是反映出美国精英观念一百多年来的演化,是美国社会文化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南社大辞典》是一部全面、客观、深入反映南社整体面貌的中型工具书。南社是清末民初文学团体。由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发起。1909年11月13日成立于苏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早期社员多同盟会成员,曾参加辛亥革命和反袁复辟的斗争;由于社员激增至千余人,流品渐杂,纠纷时起,至1923年解散。以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南社成员遍布政坛、新闻、教育、国学、科技、艺术、 等各领域,活跃于辛亥革命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参与创建民国,维护共和,弘扬中华 传统文化,吸取西方进步思想,促进社会革新,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进程有重大影响,被誉称“文有南社、武有黄埔”。至今在国共两党、海峡 仍具有深远影响。本辞典由上海文史馆主编,全书条目约4000条,100万字。举凡南社主要成员、成员作品等均包
本书为对高等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研究著作。本书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出发,对港澳台三地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内容、模式、特征展开深入探讨、进行综合比较,最终落脚于经验总结与实践应用,试图借鉴港澳台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相关经验,从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原则等多重维度为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本书为2014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汇编,共分为育人模式创新、整体课程改革、特色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变革、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教研探索六个部分,汇集了获得2014年国家教育成果奖一等奖或二等奖的论文共计37篇。
本书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文献资料为基础,从整体性的视角系统分析和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提出及内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内在联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传统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和精髓。 本书适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相关专业师生、理论研究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日本职业教育 比较与就业过程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学》属于综合研究专著。原著于2009年3月由日本晃洋书房出版社出版发行,中文版使用的是2011年8月再版版本。作者寺田盛纪教授,系名古屋大学博士生导师、日本职业教育学会会长。《日本职业教育 比较与就业过程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学》是日本职业教育研究名著,也是作者结合自己几十年来在职业教育教学与研究一线积累的丰富经验,精心编写的一部系统介绍日本职业教育、具有教科书性质的专著,已在韩国翻译出版韩文版。书中主要从国际比较和学生就业过程的视角,以日本高中和短期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为中心,全方位地诠释了日本职业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研究了日本职业教育在教育与研究领域的地位、作用和存在的问题,梳理了战后日本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教育观,提出了新的职业教育理论框架和
为了总结和展示同济百年奋斗历程与辉煌成就,学校决定专门建设一座校史馆,列入百年校庆的重大专项.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校史馆于2007年5月12日正式开馆迎客。校庆期间,校史馆共接待参观者近2万人次。为了记录百年校庆时校史馆的展出内容和筹备组为此付出的辛勤汗水,我们编辑了这本《同济大学校史馆1907-2007》。 校史馆建筑外形仿照上世纪30年代同济大学吴淞校园女生宿舍设计,并在建筑的中部安置部分具有通透效果的玻璃幕墙,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布展方式主要采用传统的实物、图文展版等传统手段,又充分运用幻影成像、空中立体成像、触摸屏、互动式视频点播等现代手段,显得明快、简洁、形象、生动,使观众在了解同济百年历史的同时,获得视觉美的享受。
中学数学的各个知识点大多通过习题加以解释,也基本上通过各个习题加以巩固和深化,整个教学内容始终以“题”的形式呈现。出了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的函数图像和性质,以及一些基本定理和基本公式,其他的都是例题和习题。即使这些基本概念、基本的函数图像和性质、基本定理和基本公式,也是通过例题和习题加以理解,加以记忆,加以应用,加以拓展的。精心设计习题具有诸多好处,不少数学教师对此情有独钟,乐此不疲。《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习题设计》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较大作用的数学习题的常用形式,设计数学习题的常用方法;分析数学习题设计与数学新课程理念、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教师专业成长之间的关系;提出在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希望为中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提供一
改革开放推波到教育,中国大学的主旋律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去行政化为主要目标的大学改革,民办大学自然被寄予改革探路者的希望。 三亚学院是中国众多民办大学中的佼佼者,但隙缝中悄然执着、茁壮的学校“出世计划”却很少以改革相标榜,而是强调回归,回归大学的育人功能。陆丹编著的《民办大学的正常办学》记录了三亚学院艰难出世后的四年历程,同样没强调改革,甚至办学会被刻意冠以“正常”这个与变化相对的名号。常与变,或经与权,是儒家文化里最为核心概念中的一组,通经以达权,行权以返经,恰恰表现出,在中国精神中,改革时常在于更好地持守常道。所以,学校也从来不会把去行政化等外在目标看做大学改革的本质。 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时代的到来, “新常态”一词瞩目出场,点醒我们改革的真正目标是什么。三亚学院
李继延等著的《中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制度改 革比较研究》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理论研究的一个成 果,得到北京劳动 保障职业学院国家骨干校建设项目资助,主要分为三 部分:部 分结合国际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近年发展的趋势, 重点选择英、 德、澳、美、日、印、俄等七国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职 业教育体系作 为研究对象,对各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演变及趋势 进行了细致梳 理,总结各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色,为我国职业教育 体系构建提供 参考。第二部分重点研究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 结构与职业教 育的内在联系,探讨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演进的基本 规律,选择了 发达、较发达以及欠发达区域职业教育的典型案例, 并分析了不同 区域的职业教育模式及主要特点。第三部分根据前述 研究成果,提 出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策略,提出在现 代职
张艳涛著的《知识与信仰(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研究)》讲述的是人不能没有信仰,也不能没有精神世界。人与动物可以有很多种区分方式,但人有信仰和精神世界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知识是通往科学信仰之路,是人类理性的结晶。信仰是人的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层次和意识形态之一。知识与信仰相辅相成。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知识”与“信仰”恰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知识与信仰( 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研究)》告诉当代大学生应该追求“知识与信仰同行”、“学问与责任同在”、“能力与道德同生”。大学生只有自觉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才能最终实现个人价值。
本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三年制学士制度与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研究”(课题批准号:BIA090053)的总结性成果。本书编写旨在以国际化视野和改革创新精神为,采取“三化一平台”(“三化”即“市场化”—高职发展经验提炼、“法制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和“国际化”—国际先进标杆数理,“一凭条”即以几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简称FH,和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简称中国高职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Shenzhen Polytechnikum,简称深职院SZPT为典型对象)的思路,也就是先要通过改革发展来“破”,然后借鉴国际先进标杆“立”,再结合典型对象平台进行实践探索。“破”就是在分析德国FH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总结30多年中国高职发展历程、改革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再借鉴国际
《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IB国际课程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主要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视角,综合使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两大研究方法,一方面对IB国际课程进行本体性研究,构建了本体性研究的架构,对IB国际课程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估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参与式观察对IB国际课程进行本土化实践研究,探究IB国际课程本土化实践的实然状态,后凝结IB国际课程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