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 生动的家庭教育、人格教育教材 《梁启超家书》主要收录了 1898 1928 年间梁启超写给妻子和子女们的书信,字里行间表 达了他对妻子和子女的深切关怀。从一百多封家书里,我们可以窥见梁启超是一位和蔼开明的慈父,关心子女的情感生活;是一位颇具智慧的导师,指导子女的学业理财;是自立自强的民族脊梁,培育的子女个个成为精英。其中建筑学专家梁思成、考古学专家梁思永、火箭专家梁思礼被评选为院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其中不乏个人因素,但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他的教育理念,对当今中国家庭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借鉴及启示价值。
内容简介: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除了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散文、童话等文学作品,还创作了谈论教育、学养的一系列文章,在语文教育方面更有杰出的贡献。 《教育就是养成习惯》精选了叶圣陶谈论教育与教学、素质教育、阅读教育、写作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文章,全面反映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让大师的思想穿越时空与我们并肩同行,为我们增添新的智慧与力量。
本书以美国大学为研究对象,讲述了多位美国大学生向上流动的故事,考察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经济负担、情感抉择和个人身份认同的困境。这里的 向上流动 是指人们通过高等教育体验更优质的学习和社会资源的过程。这些学生可能因为在外求学而与亲人和朋友疏离,进入陌生学习环境后面临种种不适应,毕业后要靠自己选择职业机会等。作者关注到他们在进入人生新阶段时做出的个人妥协,以冷静客观的视角阐述了美国高等教育背后的伦理叙事,再现了美国社会流动中学生的情感缺失。
一个过了知天命之年的学者,选择与儿童站在一起,寻找母语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傅国涌先生将他的构想化为 与世界对话 的课程实践,从眼前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出发,与大千世界对话,在有限中理解无限,在一朵花的绽放、一片叶子的落地中领悟美的奥秘。他深信,一个人在童年、少年时代接触到什么样的母语,就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审美起点。自2017年以来,他的思与行,在这本书中留下了清晰而美好的脚印。 如何在一个变化了的时代重新找到更好地开启孩子心灵的路径,不断提升他们用母语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如何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想象力和审美力为中心,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涵育他们的审美力?这本书提供了令人欣喜的答案。
《教育漫话》是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集中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观。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再到他们的学习成长,都有着详尽的叙述。为了将作者的本意更好地传达给读者,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本书在语言润色上做了一些调整,以符合现代人的阅读要求。在书本的后面,还加上了洛克的经典教育格言,以供读者学习。书中对教育力量所持有的深刻信念、对父母的教育责任和早期教育的重视以及具体教育工作的见解,在今天还是能带给人们很大的启迪。
《如何阅读不同的文本》是一本关于如何阅读的书,是英国大学在校学生和中学高年级学生在校期间必不可少的学习指导用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类书籍文本的阅读技巧与方法,对读者把握文本的历史背景和特有语境,正确领悟解读文本,提升读者,特别是广大学生对各类文本的阅读写作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本书行文活泼,没有艰深的术语,注重培育学生各类文本的阅读及创意写作的能力,为此,本版还新增了如何分析电影和网络媒体等各种媒体文本的内容,汇编了大量实例、阅读材料、自我检测题等相关材料,可以帮助读者切实提升阅读与创意写作能力。
《杜威思维训练》一书分为思维训练概述、逻辑考量、思维训练三部分。部分讨论了思维的含义、思维训练的必要性和条件等;第二部分对完整的思维活动进行解析,剖析其各个要素和环节,并对具体的和抽象的、经验的和科学的思维进行对比和分析;第三部分从多个角度给出了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三个部分都对思维训练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论证,有助于读者纠正或避免错误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其思维能力。该书为教育者完善教育方法、普通读者完善自身思维方式均提供了合理的实践原则和实践方向,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的经典教育论著。罗素从父母和哲学家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什么是理想中的教育,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作者特别提出要重视早期教育。在品性教育方面,他结合现代心理学的一些发现,指明了早期教育是有希望养成品性的时期,区分了品性教育与智力教育,对从幼年的品性教育(涉及恐惧、玩耍与遐想、私心、诚实、惩罚、同伴、爱与同情等)到青春期的性教育均进行了探讨。在智力教育方面,他讨论了智力教育的目标、课程安排、教学方法等问题,并谈及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阶段。
本书是著名教育教学专家干国祥的随笔集,是他教育思考和人生感悟的文章集萃。书中既有他对教育理想和教育实践的阐释,包括罕台新教育小学建设、全人教育理论架构、深度语文实践等,又有他对儒学、解释学等哲学的思辨分析,还有他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特别是书中写给女儿的8封信,情深意切、细腻感人,体现了一个教育者父亲对女儿追求卓越的指引和期许。 作者的文字通透、思辨性强,是从教育实践中得出的体悟,展现了他对教育纯粹真挚的爱和执着坚守。本书适合广大教育工作者阅读。
本选题是《绘读书系》儿童图画书理论图书系列的品种之一,针对绘本馆、幼儿园从事绘本教学的故事妈妈、故事姐姐和教师等目标读者,以作者在一线绘本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为案例,将绘本教学各领域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梳理,内容涵盖了绘本教学各方面的常见问题,并邀请各领域专家进行针对性解答,列出具体的教案范例,给予普遍性的总结归纳,以求能针对不同目标用户群体的共同需求和个性化需求给出全面细致的解答,为广大用户提供科学、全面、权威和简洁高效的绘本教学知识图谱。
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是培养自动化的读写能力。南明教育、“全人之美”课程团队二十年来致力于儿童阅读课程化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研究实践成果。本书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提出的儿童读写能力要求,系统、全面、科学、专业地提出小学阶段儿童读写课程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案,手把手指导一线教师开展读写课程,助力教师科学地培养儿童的自动化读写能力,为他们的终身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学习障碍孩子 想做却做不到 的学习困境时常被忽略。他们长期被误解、被嘲笑、背负着大人不合理的期待,即使努力表达自己的困难、委屈与挫折,依然不被重视。孩子的诉求遭到漠视,笑容渐渐随着达不到大人的要求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情绪低落、焦虑,甚至转为愤怒,或让自己成为真正的捣蛋鬼,好分散大人的注意力 演讲和咨询经验丰富的王意中心理师说: 在超过3000场次的演讲经验中,难以诠释的,就是学习障碍。 足见学习障碍在家庭与教学活动中是多么容易被忽视与误判。 本书以浅显易懂而写实的故事案例,说明学习障碍孩子的困境,带领家长和老师透彻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心声。孩子需要的,不是 要专心、要努力 的提点。先理解,再接纳,才能为孩子建立信心,应变出更有弹性且因材施教的教学与教养环境,陪伴孩子发展出自己的一片天。 本
本书选取《联盟高校第二届 超星杯 移动教学大赛暨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较为优秀的10位教师的智慧课堂教学资料,涉及10位老师的个人简介、课堂实录视频、教学设计、课堂实录ppt课件、信息化教学心得五块内容。本书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传统课堂与信息化教学工具相结合,推动学情诊断和资源智能的推送,借助信息化手段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开展多元化、智能化评价,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氛围。10位教师通过一节完整的课堂实录视频为我们展现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信息化智慧课堂特色,助力高校教师乃至安徽省信息化教学改革 。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首次从家庭教育及校园教育角度谈儿童的偏差行为,阿德勒认为儿童的性格在四五岁时会基本定型,之后的行为习惯、个性情感都在此基础上发展。对于儿童的一些行为问题,必须探究其童年时期的发展偏差源头,从根本上消除孩子的错误认知,引导儿童积极的行为习惯,使其能够融入团队、建立充实的人际关系。阿德勒针对缺乏自信的儿童、虚荣心强的儿童、好动易怒的儿童、懒惰不积极的儿童、不合群的儿童等做了具体的心理分析及指导,本书以浅显的文字与生动的实例成为老师与父母的儿童教育实用指南,启迪和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更好地帮助有行为问题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