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描述和评估主流生涯发展理论及其相关研究的经典理论著作。 引入大量相关研究,并与各种生涯发展理论的介绍相呼应,便于读者了解这些理论及其走向。 进行多维度的比较,凸显各种生涯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便于读者把握它们的异同。 强调生涯咨询的操作,阐释各种生涯发展理论在其中的运用,便于读者学以致用。 构架清晰,内容全面,便于读者把握生涯理论发展的整体脉络。
本书详列12种内在心理模式的轮廓,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原型,重建精神平衡,认识真我。通过本书,我们会对自我有一个全面性、结构性的了解。所有的内在成长都是从自我了解开始,有了这个工具,会让我们的路途变得轻松。 我们可以把12种原型看作内心的12个面向,各有不同的功能。这些部分有的比较发达,有的比较虚弱;有的会因为某些心理创伤而以负面的方向作用,有的却因发展顺利而成为成熟、有能力的部分。有了这份了解,我们就能针对自己的缺失加以疗愈和平衡,避免一再的在相同地方犯错跌倒。
心智的本质、心智的运作是佛教教义的基本议题,正如心智是荣格作品的基本议题一样。此书将藏传佛教和荣格心理学的本质进行比较,讨论了二者的相同和相异之处,旨在桥接东方和西方的哲学、灵性传统,以及心理学和伦理体系的某些方面。 本书首先通过对藏传佛教的简要概述解读了佛教的本质、介绍荣格心理学中的经典术语,然后对比荣格心理学和藏传佛教的方法,进而通过解释原型象征,揭示了东西方哲学灵性传统的关联、相同点和异同点。
林清玄讲:“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静静坐着思维也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寻、触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不论是风土的,或是心灵的,都是一种旅行。”可惜,这种“静静坐着思维”往往很容易被我们所忽略。所幸,还有人在思索,若杉便是其中之一。
爱情就像一道被扣了分的数学题,我们总是会反复地检查解题步骤,可还是得不到正确答案,因为我们从来不会去看题目本身。这就像与自恋者无疾而终的恋情,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回忆自己哪里做错了,却不曾想与自恋者的爱情这道题本身就是无解。 坎迪斯.V.洛夫博士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去审视自恋式恋爱关系,讲述了我们为什么会反复陷入自恋式恋爱关系以及如何摆脱这种模式。迷恋自恋者与我们的童年经历息息相关。未被满足的童年需求会形成负面的核心信念,导致我们走进不同的生活陷阱,而这些陷阱让我们反复陷入自恋者的“圈套”。洛夫博士教我们逃离无休止的自恋式恋爱关系,并施展自我关爱的魔法,最终成为自己世界的保护者和女王。
格拉汉姆得了科塔德综合征,他声称自己已经脑死亡,用各种方式尝试,他会去墓地,在那里待很长时间,因为他觉得在那里时才是和自己在一起。 戴维患上了身体整合认同障碍,一直想切除自己的腿,他觉得这条腿虽然长在自己身上,却不像是自己的,反倒像一个入侵者。 扎卡里经常出现癫痫发作,发病时似乎获得了超自然的体验,感觉非常愉悦,周围的东西变得更加清晰,时间也慢了下来,似乎和宇宙合二为一了。 我们大多数人都很幸运地有一种“正常”的自我感,但并非人
本书提供对婴儿睡眠议题的科学研究结果,描绘隐藏的家庭动力如何影响婴儿的作息和情绪,并以鲜活的案例证实了短期精神分析导向心理治疗对于失眠婴儿的治疗效果。 作者为英国儿童心理治疗师,多年来在伦敦地区协助有失眠婴儿的家庭。,她以流畅的文笔解说婴儿的睡眠问题如何反映整个家庭的关系。 家中有失眠婴儿的父母能体会到作者的包容及同理心,跟随作者精神分析式的解析,对婴儿睡眼问题加深了解,并获取正确、有效的信息。
第四道大师葛吉夫一直是个干变万化、难以描述的传奇式人物,他最常被问到这样一些问题: 曾经遇到过哪些奇人?在东方游历时有着什么样的奇遇?人有灵魂吗?+它是否不朽?人有自由意志吗?生命是什么?为什么会有痛苦存在?是否相信密教和灵性科学?第四道体系是如何开创的? 在《与奇人相遇:第四道大师葛吉夫的觉醒之路》中,葛吉夫谈到了他早期所不为人知的生命历程,尤其是与九位奇人相遇的经历,这些故事不但可以清楚地解答以上的问题,而且可以让我们对葛吉夫这位奇人获得更加深入的了解。但更为重要的是,葛吉夫通过描述自己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人要如何“竭尽所能,乃至去做不可能的事”,来超越自己局限,实现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成长,就是一个奇迹。
本书收集整理了维吉尼亚·萨提亚1963~1983的演讲内容,共十一篇。所有的篇章都包含了生动的介绍、未发表的资料和早期已发表过的文章。如果说一种职业的前辈和先驱者可以为我们坚定地走向未来提供源自过去经验的指导,那么萨提亚的这些文章向我们讲述了她作为一个家庭治疗师的成长历程。 正如萨提亚所说:“作为咨询师,运用自己是一件让人敬畏的任务。为了与这个任务相匹配,咨询师需要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人性和完整性。我们是和人类生命一起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