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柏格森著的《物质与记忆》考察了纯粹记忆,并把以具体形式出现的知觉看作纯粹记忆和纯粹知觉的综合体,即思维和材料的综合体。文中延续了柏格森以往的议论式风格,虽依旧有些晦涩,但对道理的深刻性也是丝毫没有任何影响。这部作品已被有靠前版本,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书中对于意识呈现的形象选择、形象认知、形象的存活、划分与固定一一进行了阐述。
☆人为什么要使用互联网?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在网上畅所欲言? ☆网络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又是什么? ☆虚拟网络世界又是如何改变了我们?当连接万物的互联网遇见无处不在的心理学,当虚拟空间生长出真实的“心理特性”,我们需要用心理学的方式,重新思考互联网背后的人与社会。这是一部汇集前沿学者智慧、充满探索精神的佳作,该书从心理学视角切入,透过文化多样性和环境多样性,详细解读互联网时代人们在进行信息资源整合、谋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人们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和关系特征。本书主编雷雳教授,从事互联网心理学研究超过10年时间,其丰硕的数据研究与案例研究成果深受心理学、互联网研究、大数据研究等诸多领域专家赞誉。
《哲学的故事》着重描述了人类史上数十位哲学家的境遇、情感与生平,因之,它并不该被看做是一部哲学史,而是一部关于哲学家的故事。 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使它变成了一部极富魅力的人文经典。该书自问世以来,一直不衰,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读者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
《系统哲学》对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系统组织理论的成果进行哲学的概括,建立起包括系统思想的历史演变、系统哲学的范畴序列、系统演化规律及系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等内容的理论体系。 《系统哲学》中提出的理论观点,是否正确,也有待证明。我认为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申明。现代系统科学体系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凝重, 钻进去 领会其精神实质已属不易,再 跳出来 给其以哲学升华,则更加困难。创立独具特色又经得起检验的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哲学,决非少数人在短期内所能完成的。然而,我终究认为,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只有迈开步伐,才能达到目的;一部虽不圆满但富于探新的著作要比那些面面俱到而没有新意的平庸作品更有可读性,对人更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