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制的可能性问题是西方伦理理论目前的一个有名难题,其难点在于能否对人类理性与欲望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个恰当的判断与说明。承认不自制的可能性就意味着承认理性能力在实际的人类生活中作用有限,而一种以理性为根基的伦理生活的可能性也将因此遭到质疑。陈玮著的《知识欲望与幸福(亚里士多德论不自制的可能性)》主要考察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Niachean Ethics)第七卷第三章对这个问题所做的讨论,旨在说明即使在今天,即使经验科学研究和伦理理论创新已经取得了重大发展,亚里士多德当初对人类欲望所提出的独特理解,依然能够提供重要支持、帮助我们进一步去探究不自制问题、反思人类道德的基础以及幸福生活的可能性。
不自制的可能性问题是西方伦理理论目前的一个有名难题,其难点在于能否对人类理性与欲望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个恰当的判断与说明。承认不自制的可能性就意味着承认理性能力在实际的人类生活中作用有限,而一种以理性为根基的伦理生活的可能性也将因此遭到质疑。陈玮著的《知识欲望与幸福(亚里士多德论不自制的可能性)》主要考察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Niachean Ethics)第七卷第三章对这个问题所做的讨论,旨在说明即使在今天,即使经验科学研究和伦理理论创新已经取得了重大发展,亚里士多德当初对人类欲望所提出的独特理解,依然能够提供重要支持、帮助我们进一步去探究不自制问题、反思人类道德的基础以及幸福生活的可能性。
《后现代语境下意义理论的转向:从科学主义到人文主义》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度研究》(项目号:19BKS137)阶段性成果。 《后现代语境下意义理论的转向:从科学主义到人文主义》立足于后现代语境,着重从价值论维度阐释意义理论的语境化、人文化转向问题。目前尚未见到有学者将意义理论的两种导向进行比较研究,本著作是这一主题的探索性的原创尝试。意义理论是研究人类文化交往的哲学基础,人文主义转向促进了语言理解与解释经验、语言分析与解释实践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使得语言哲学与解释学传统及各种解释学的发展联系了起来,表明了语言理解的意义正是在于语言分析的整体性之中,而且在程度上推动了语言理解和语义分析的社会化的倾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重析意义理论,从人文主义导向透析语言的语
21世纪以来,逻辑哲学已经成为靠前哲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众多靠前知名哲学期刊中有近半数的论文讨论逻辑哲学问题,各种有关逻辑哲学的专著和文集层出不穷。正是在逻辑哲学研究的推动下,当代靠前哲学界在形而上学、知识论、语言哲学、数学哲学、心灵哲学、人工智能哲学等方面形成了各种新的观点和争论。 近年来,靠前哲学界开始重视逻辑哲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还没有与靠前哲学界展开有实质性的对话。因此,有必要直接面向逻辑哲学的前沿问题,积极参与当代靠前哲学的理论建构,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逻辑哲学理论。 该书选取了近年来国外关于分析哲学的很新研究论文,分为“弗雷格”、“克里普克”、“威廉姆森”、“哈克”四个专题。其中“弗雷格”专题的三篇译文是国外学者对弗雷格哲学当代价值的再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过:“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一短期的历史。”心理学的长期过去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从大约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中叶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前科学心理学时期或哲学心理学时期。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此后的短期历史被称为科学心理学时期。科学心理学是指具有科学形态的心理学,与之相对的是前科学形态的心理学。前科学形态的心理学主要指形而上学的心理学,它以纯粹思辨的方式进行推演研究,试图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科学形态的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它主要受到近代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影响,采用经验尤其是实验的方式进行归纳研究,得出心理现象本质的知识。 从理论形态演变上看,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不同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