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羡与感恩》一书收录了梅兰妮·克莱茵从1946年以后到1960年去世之前的著作,也包括在1963年她去世以后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这些是克莱茵毕生最重要的文献,也是其著述的高峰。 克莱茵在本书介绍了新的观点:嫉羡在生命初期就已经在运作,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强调嫉羡的重要性,例如弗洛伊德发现的嫉羡,但是,克莱茵对于嫉羡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在《孤独症大脑:对孤独症谱系的思考》一书中,天宝介绍了孤独症领域神经影像学和遗传学的全新研究成果,以及对她的大脑扫描结果的分析,连接起大脑科学研究和谱系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她带领我们去会见这个领域的科学家和孤独症患者,探索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天宝也着重强调了长期以来被忽略的感知觉问题,以及如何抛开泛泛的诊断标签,着眼于特定的孤独症特征进行疗育。激励人心的是,她认为在教育孤独症谱系儿童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于他们的缺陷,还要利用科学成果去发现他们长期被忽略的优势,用新的眼光开发出他们为社会做出独特贡献的能力。 从就业于硅谷的阿斯伯格成年人到无口语的严重孤独症儿童,天宝深刻了解“谱系”这个词代表的真正含义。这本书来自这个领域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声音,值得每一位关注孤独症谱系的人阅读。
精神分析是什么?是弗洛伊德那支未燃尽的烟斗?还是拉康书桌上那滩未干涸的墨迹? 其实精神分析就在你身边。你看过的书,你写过的字,你听过的歌…… 跟随作者的思想畅游在精神分析的世界里,你会发现,生活就是一场精神分析的蛊宴,而精神分析,真的很“给力”!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过:“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一短期的历史。”心理学的长期过去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从大约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中叶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前科学心理学时期或哲学心理学时期。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此后的短期历史被称为科学心理学时期。科学心理学是指具有科学形态的心理学,与之相对的是前科学形态的心理学。前科学形态的心理学主要指形而上学的心理学,它以纯粹思辨的方式进行推演研究,试图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科学形态的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它主要受到近代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影响,采用经验尤其是实验的方式进行归纳研究,得出心理现象本质的知识。 从理论形态演变上看,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不同心理学
当中国要思考整个世界的问题,要对世界负责,就不能对世界无话可说,就必须能够给出关于世界的思想,中国的世界观就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 已经在舞台上了,就不能不说话。 这就是中国现在的思想任务和必然逻辑。 我们所谓的世界现在还是一个非世界。 现在我们所面临的真正严重问题并不是在世界中存在着所谓的无效国家,而是一个无效世界。 把自己和他人对立起来,把信徒和对立起来,把西方和东方对立起来,把所有并不对立的事情对立起来,这就是西方的基本政治意识。这样的政治意识没有世界,尤其不能对世界负责任。
此书比起六年前的《自体的分析》,在心理世界毫无疑问造成更大的骚动。 科胡特在《自体的重建》这本书中,对《自体的分析》这本先驱之作中所提出的理论,不仅加以扩展,同时也加以澄清。在古典的精神分析传统中,专业地耕耘了一辈子之后,科胡特已经认知到古典分析理论的某些限制。如今他无畏地增加了一个新次元,以补古典理论的不足。
科学哲学的后现代思想错综复杂,有必要加以梳理澄清。较之同类著述,本著或许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文献较为详实,这主要源自作者正在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西方科学思想经典文献编目研究”;二,研究纲领较为明晰简练,本著采用文献检索、思想源流、研究纲领、学界评论和理论重估等五个维度审视了“历史转向”“实践转向”“社会转向”“STS转向”“修辞学转向”和“文化转向”等六个重要思想趋势;三,本著的基本结论是,在科学哲学后现代思想中值得关注、有思想价值的是“回到康德”,回到科学与哲学的统一,回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维特根斯坦哲学观视角下的语言研究》共十一章,主要围绕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中的四个重要概念“语言游戏”、“家族相似”、“生活形式”及“意义即使用”进行相关语言理论的对比研究、分析阐释语义范畴、语义缺省和模糊语义等语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