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一名心理咨询的专业工作者,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者,本书内容基于当前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家庭教育和心理临床中所遇到的真实案例为参考,针对父母常见的家庭教育困扰,从心理成长的视角给予分析和回应。帮助父母在理解孩子问题行为的背后,看到自身成长的空间,从家庭的视角来提供综合的问题解决方案。每一个孩子都是坠落人间的天使,育儿是一个生命遇见生命的过程。父母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看见”真实的孩子, 要懂得“看见”真实的自己。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作的《儿童教育心理学》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
本书结合我社心理学基础课教材,张厚粲先生编写的《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以及舒华教授编写的研究生课程《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教材,并在此基础上,突出相关知识的现代发展,紧密联系计算机应用,用于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设计及数据的统计分析,并包含指导SPSS应用实践操作指南。《教育与心理定量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的特色与优点可以简单概括如下:1.将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相结合。2.将统计方法与SPSS相结合,尤其是内容针对教育专业与心理专业,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将SPSS页面保留英语呈现,便于指导实际应用。3.《教育与心理定量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能为教育、心理以及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适合作为我国心理学及教育学专业本科以上学生作为研究方法课教材使用,并对各高校从事
《心理学考研一本通——普心、社会、发展、教育篇》是针对心理学考研中的四个重要学科即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进行编写的。本书以考点和考法为线索进行梳理:从历年真题中总结出考点,并将考点归类;又从考点中总结出各种考法,让考生 了解这个考点的各种出题思路,同时通过详尽的解析及答题过程掌握对应的解题方法, 再通过真题练习,达到学练结合,帮助考生 掌握这四个学科。另外,针对发展和教育的综合知识,补充专题讲解;对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点章节分类进行二次加工,力求知识点清晰明了,减少考生在看书时的混乱感受。 本书主要适用于心理学考研人群。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变化加速、压力普遍变大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遭遇心理危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转折期。无论是大一新生的“成年”,还是大四毕业生的“成人”,都对他们提出了各种身份要求,而这些身份的适应和整合并不总能顺利进行,继而可能导致心理危机。显然,在这个青少年发展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得到引导和及时帮助是非常有意义的。然而,随着我国新精神卫生法颁布,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尽快鉴别心理障碍、尽早转介以及如何在新精神卫生法的范畴中更好地承担学校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且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和预防工作,都向高校提出了问题。 “医教结合”无疑是对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和新要求的呼应。本论文集总结
你知道什么是“小书怪”吗?这是一种充满自信、热爱学习、好奇心旺盛且富有想象力的生物,就沉睡在你家孩子的身体里!要唤醒孩子体内的“小书怪”,使之在未来成为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你需要的不是把课堂搬回家、进行枯燥的教学,也不是按日程表严格执行计划,而是将阅读融入日常生活,让孩子在玩耍和欢笑中学会阅读、爱上阅读。别担心!把孩子培养成“小书怪”对你来说 不会是一件苦差事。在本书中,执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博士安迪·安科夫斯基将和她的丈夫安迪·安科夫斯基一起,与你分享他们培养三只“小书怪”的亲身经历,教你使用符合儿童语言和认知发展规律的方法,帮你将一切亲子活动变成提升孩子读写能力的良机。
作为一名临床经验超过40年的 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博士曾见过太多女性一直自知或不自知地在与不爱她们的母亲抗争,并承受着母爱缺失带来的深远伤痛和影响——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障碍、自信匮乏……这是一本体贴入微、实用性强且深具意义的自助指南,通过多个有说服力的、代表性的真实案例,对几种典型的母女关系进行深度解析,苏珊博士以她切实有力的专业指导方法,将一步一步引导你治愈从童年延续至今的情感创伤,重塑母女关系的崭新模式,重铸自我、重拾自信。请牢记:你,值得被爱。
本书以促进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培养独立创新的研究型学习者为目的。对发展和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涉及到的基础实验、综合型实验和创新性实验进行系统设计,构建了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实验教学的实验体系。全书包括八章,从经典实验的验证,综合实验的理解分析,创新型实验设计和实施等内容展开。
\"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到ChatGPT和Sora的横空出世,人类的教育始终根植于人性,又试图 先天桎梏。然而,教学法在东西方传统中的惊人共识在于——教师是知识的掌握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知识的获取、加工、保存与迁移发生在学习者的“头脑”之中,身体成为教育活动(体育除外)中被“封印”、冷落甚至抛弃的对象。 本书重新解封并召唤了沉睡千年的肉身,并借助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生物学的前沿论据,以及心灵哲学与现象学的洞见,为身体在人类教育活动中扮演的不可替代角色给出了系统辩护。新兴的具身认知研究可以为教育从业者、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带来诸多启迪。尽管具身认知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该运动的多学科和跨学科性质为批判性反思传统教育实践的弊病提供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建议,从而 程度地释放学习者的天性
教育是教学任务为教师提供的是问题的环境、教学实践的环境和行动研究的环境,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实践的基地环境。对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教师自主培训的过程。在这一循环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得到专业化的发展和提高,也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学校教改的深入创造了条件。本书是一项要求教师人人参与的行动研究,是我校实施教、研、训一体化培训的重要载体,旨在促进教师教育理念、业务素养、信息技术整合等方面的发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提高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研究方法的规范有重要意义;这种能力的习得可以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度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