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清晰、简明、易读的方式阐述了超个人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展开了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崭新地图。全书分4部分,共9章。部分介绍了超个人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了各种超个人心理治疗取向的精华,并说明了各家的优缺点;第三部分讨论了各种超个人相关的重要议题;第四部分则总结了超个人心理治疗实务的原则。
本书以清晰、简明、易读的方式阐述了超个人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展开了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崭新地图。全书分4部分,共9章。部分介绍了超个人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了各种超个人心理治疗取向的精华,并说明了各家的优缺点;第三部分讨论了各种超个人相关的重要议题;第四部分则总结了超个人心理治疗实务的原则。
作者的话——我对这些问题的最初思考可以追溯到1983年完成的硕士论文。在那篇论文中,我侧重探讨了鲁迅的思想、文学与施蒂纳、尼采、阿尔志跋绥夫的关系,分析他为什么在寻求变革、倡导科学、主张人道主义、支持共和革命和民族主义的同时,却对法国大革命及其自由平等原则深表怀疑,对工业革命的后果进行严厉的批判,对集体性持否定态度,对国家、社会、普遍主义伦理和利他主义原则给予坚决否定,为什么这样一位的思想人物却热衷于尼采式的超人、拜伦式的英雄、施蒂纳式的独有者,为什么这个进化论者却认为历史不过是偏至或轮回的过程,为什么他的以“为人生”和“改造国民性”为宗旨的文学创作,却充满了“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和对于现实世界的决绝,为什么这位现实主义的小说家却写出了《野草》这样的近于存在主义的作品?......1983年,
本书收集了70多个常用的心理评估量表,这些量表所评估的心理特征涉及心理卫生、家庭与人际关系、人生价值、学习动机、职业态度等方面,量表经过研究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书中对这些量表的功能和结构、实施、计分和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附有完整的条目。可以作为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一本工具书,也可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做研究提供帮助。
《太赫兹技术发展与应用》全面介绍了太赫兹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特性,重点分析了太赫兹辐射源、太赫兹波探测、太赫兹波导技术、太赫兹功能器件等基础技术,详细解读了太赫兹时域光谱、太赫兹成像、太赫兹雷达、太赫兹通信关键技术,系统总结了外相关领域技术的项目新进展情况,分析了其应用情况及未来发展前景,梳理了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太赫兹成像焦平面技术、亚毫米波成像焦平面阵列技术、高效中红外激光、多任务化学传感器等太赫兹相关项目。 《太赫兹技术发展与应用》涉猎知识广泛,内容充实丰富、结构清晰、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研究和应用对于未来作战与国家安全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可为从事相关领域研究与管理工作的人员,以及有关高校师生提供借鉴和参考。
《诗论》是中西比较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曾说过:“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作者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也作了探索分析。在对中西诗论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全面阐释了诗的起源、境界、情感、语言、节奏、声韵以及诗歌与散文、音乐、绘画间的关系。《诗论》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诗学的块里程碑”。《诗论》于1931年前后写成初稿,朱光潜先生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教时曾用作教材,并一再修改,1943年由国民图书出版社出版。以后的历次出版均有增补,使得本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此次出版,又将朱光潜论诗的十三篇文章补入。
数字技术正以人们难以预料的方式介入甚至重构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数字人文正是一种数字技术全面介入人类生活、整合人类生活、改变人类生活最为生动、最为深刻的体现。 本书围绕数字人文研究的内涵、范式、方法、应用、反思等主题,旨在探索数字人文研究的前沿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中国的数字人文研究。书中既有对数字人文研究的“概览与透视”,也有聚焦于数字人文的“争议与反思”;既有学者在实践层面对于数字人文的探索,也有更广泛意义上从新媒体文化中去透视数字人文精神内涵的阐释。
本书是李国文评点版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在毛氏父子原书基础上,综合现行多家版本的优势,全文呈现原文。评点以逐页旁评的形式,对原文有一一对应的“陪读”效果。此外,每一回的开篇和结尾,亦有李国文先生的整体性批语。李国文先生数十年来熟读《三国演义》,并且通读二十四史,两相对照,对于“三国”多有不同见解,同时结合当代人的生活,评点犀利独到,不同于一般性的名著点评本。
处于学术总结期与转型期的清代文话,表现出集历代之成而不乏新创的鲜明特色,是中国古典文章学的辉煌。 《清代文话研究》在普查清代文话文献的基础之上,结合清代特有之学术风会与时代思潮,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清代文话展开研究。宏观的理论专题研究基于对具体文话文献的提炼总结,力求宏中有微;微观的专书研究旨在考察重要文话个体与相关理论或文体的关联,希冀微中表宏。
在我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卞之琳有着独特的地位。他身兼诗人、翻译家、莎学学者多重身份,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然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关注其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活动,较少关注其在翻译领域及莎学研究领域的成就。 卞之琳认为,文学翻译就本质而言是一种“艺术性”活动,因而译文应从内容到形式全面忠实原文。为再现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他提出“信、似、译”为核心内容的文学翻译思想,实现了对传统译论的继承和超过,自成体系,体现了对文学翻译艺术性本质的追求。这一思想贯穿于其文学翻译实践过程,并得反复检验。同时,他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相长”关系,使其得以“融欧化古”,创作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新诗。 《“信、似、译”:卞之琳的文学翻译思想与实践》全面总结卞之琳
《文学地理学.第七辑》收录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25篇,系从172篇与会论文中精选出来的,包括韩国庆北大学郑羽洛教授的《韩国洛东江及其沿岸的空间感性与文学疏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衣若芬教授的《东亚文明精神与潇湘八景文化意象》、曾大兴教授的《“地域文学”的内涵及其研究方法》、高建新教授的《唐诗中的烽火及其文化景观价值》、韩鲁华教授的《贾平凹、莫言乡土叙事比较——以地域生态文化为视角》、王建国教授的《 产生的地理环境考释》、陶礼天教授的《 学地理批评思想研究》、杜雪琴副教授的《文学景观之生成起点与发展过程——以江南三大名楼为例》、龙其林副教授的《地理图像史料、文学地理学科背景与专业精神——中国文学研究著作中的地理图像史料问题及反思》等,文献资料丰富,论证严密,新见迭出,行文规范
本书通过对当代网络文学的阅读、观察,探讨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规律,从理论上回答中国网络小说的文学价值,从创作机制上分析网络小说写作活动对当代文化价值建构的作用,考察网络媒介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历史和现状,分享对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形态、网络文学IP热、网络言情小说热等文学现象的思考,并基于网络文学的特性提出构建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想法。中篇梳理了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是金庸武侠小说和通俗文学的继承和发展,点明网络小说继承了传统小说中的文化价值观,也吸收了现代思想,通过参与时代的文化建构,为当代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下篇通过对一线网络作家的深入访谈,揭示各种网络文学现象背后的机制、网络文学创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走势。
南北朝时期地记、郡书渐趋丰富,《水经注》的文学成就得力于其对这些地理文学文献的借鉴和吸收。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文献皆已亡佚。《 与魏晋南北朝地理文学文献研究》对《水经注》所引主要地理文学文献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考证,为学人相关研究提供资料方面的便利,同时亦欲彰明这些地理文学文献对于《水经注》的成书的重要意义。
对宋诗宋注的研究,近年来学界颇多关注,但远不够充分。本书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从文献出发,从问题出发,首先对宋诗宋注进行全面的文献考察,较之前人有所驳正和增补;既而就宋诗宋注与唐诗唐注的渊源关系、宋诗宋注与宋代《文选》的传播、宋诗宋注与宋代诗学的互动和南宋的理学家诗注等问题展开讨论,视野开阔,思考深入,能发前人所未发,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新鲜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