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第5版)》生动而详细地考察了20世纪和21世纪的重要批评流派,是进入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入门书,其中主要涉及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读者导向批评、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非裔美国文学批评、酷儿理论和生态批评等。对于这些重要的“主义”或“流派”,作者既梳理得清晰,也分析得透彻,可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为有助于读者学以致用并使其完善阐释方法,本书独辟蹊径,让所有流派的批评方法都围绕同一部小说《好小伙布朗》展开,呈现出文学批评的丰富潜能。书后附有德里达等人的五篇重要论文,与书中相关的理论方法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作为专业教材,本书可与的同类教材互补互动,让初学者登堂入室
《以文类为导向的金庸武侠小说翻译研究》以金庸武侠小说已有的三个全译本为研究语料,原创提出“文类匹配”翻译理论模型,率先借助自建的双语平行语料库,依照“侠义主题”、“功夫传统”和“可读性”主导特征对金庸武侠小说全译本进行系统深入的描述性研究。
陈超是中国当代诗人、诗歌评论家。诗人姚振函曾说过,只要陈超在,任何一个诗人从河北经过都得充满敬意。陈超不仅对河北诗坛,而且对中国诗歌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他的研究中可大致了解中国诗歌近三十年的发展和流变。他作为一代诗歌评论家、诗人,随着他的去世更多地被人们记取,这是一部描写诗人陈超生平的感人传记,由他的学生、当代知名诗评人霍俊明撰写。让我们在这部记述诗人生平的传记中,倾听陈超这位诗人独特的发声,了解他作为诗人,在诗的国度中的先锋性,尖锐和不懈的探索。
《西方正典:作家和不朽作品》内容简介: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荷马或但丁,乔叟或拉伯雷,阅读他们作品的真正作用是增进内在自我的成长。深入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
《中国文学名家新评:创意阅读》作者提倡深度阅读,还是信息化环境下的阅读对策。信息化给人类的认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力带来了巨大变化,然而,人类社会同时也面临着泛信息化的危险。个性有被消弭的痛苦,思维有被弱化的困惑,思想有被简化的尴尬,人文精神接受着信息变化多端的挑战,深度阅读正在被媒体信息阅读所取代。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的书》,对此有深刻的洞察和分析。该书作者是美国人大卫·丹比,《纽约》杂志一位影评家。他痛感信息社会瞬息万变对于人们生活的负面影响。他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个读者,而变成了一个只读新闻、时事书籍以及各种各样的杂文的读者。更可怕的是,“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我拥有观点,却没有原则;我有本能,却没有信念”。1991年,大卫·丹比四十八岁重返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与十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套装上下册)(普及本)》是周汝昌先生耗时近六十年精心磨练而终于他九十高龄之际完成的百万字巨大工程之结晶。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在十余种古抄本中进行了大汇校,恢复了曹雪芹的真笔原文,是迄今为止最为可靠的一部真本《红楼梦》。二是脂砚斋的朱笔批语达数千条之多,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批语紊乱、讹错、脱落不一而足。著者进行了全面梳理核定后文意晓然,对于理解《红楼梦》的思想艺术、创作心理等问题具有重大参考价值。三是著者毕生研究《红楼梦》的心得创获,对曹雪芹的思想感情、刽作宗旨、艺术手法无不涉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校评者周汝昌先生是承接新旧红学的代表人物,名重一时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书法家和诗人。1953年出版的《红楼梦新证》,被誉为 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著
《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王水照卷》以自选集的体例形式推出,所选作品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收录的是当代著名学者关于国学或传统文化的论文、随笔、专著节选等,此次出版的十种包括田余庆、戴逸、袁行霈、王尧、徐季子、乐黛云、罗宗强、李学勤、傅璇琮、王水照诸位名家的著作。这些享誉海内外的学者呕心沥血的求索,潜心研究的成果,处处展现了当代“大家”的风范,无不是当代学术思想的精华。
《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学知识界的傲慢与偏见(1880-1939)》对现代之初的知识界发动了猛烈攻击,以清晰的条理和富于雄辩的论述向我们揭示了现代文学的大人物们身上的阴暗面:他们蔑视和憎恨普通人,甚至达到了毁灭人性的地步。
罗杰·霍克著的《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独到之处在于填补了心理学导论性书籍和心理学研究类著作之间的沟壑,从历史的角度深入阐述了心理学目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40项研究,并介绍了这些研究的后续进展和相关研究。全书分为十个专题,分别为: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意识和知觉,条件作用和学习,认知、记忆和智力,毕生发展,动机和情绪,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以及人类互动和社会行为。 自1992年首版以来,《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一直是备受推崇的心理学书,成为世界各地许多大学和中学的参考教材,且已被译为6种语言。作者罗杰?霍克不仅是一位心理学家,同时也是很好的教育家和作家,他用自己简练的思维和生动的语言,将“枯燥的”心理学经典研究,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阅读此书,会让你感到心理学将不再“枯燥
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辛弃疾……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文学家都生活于唐宋时期。这是继先秦两汉之后,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二个经典时代。秉持“文以载道”的精神,他们的作品为唐宋之际兴起的士人阶层提供了一套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曲折反映了当时即将形成以及已经形成的新型社会秩序。 本书将唐宋文学放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大脉络里进行重估,也对很多具体问题提出了耳目一新的见解。比如李白能够写出了简洁鲜活、明朗自然的诗句与他的异族身份密不可分,激昂旷达的盛唐诗风与武周革命改变了朝廷选拔人才的方式有关。相较被简化的“唐诗宋词”,作者特别强调了古文与宋诗。它们使士人摆脱了出身门第的束缚,更加看重内自我的人格实现,表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对宋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研究的悬案与论争》。
应激和应对是同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现象。本书整合了关于应激的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观点,全面深入地揭示了心理应激(精神压力)这个当代人最为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论证了心理应激和应对策略同心身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心理生理机制,探讨了心理应激条件下人的心理调适问题。
《漫画黄帝内经素问:治疗卷》以漫画的形式介绍了异法方宜论、移精变气论、刺志论、针解、离合真邪论、刺齐论等。
贡献在读者诸君面前的,是青岛大学与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组建的鲁迅研究中心编印的“鲁迅研究年鉴书系”的第五本。年鉴能够坚持到今天,端赖两个单位的领导和诸多撰稿朋友、读者朋友以及出版方的鼎力扶持,我们唯有更加努力地工作,以酬诸位的厚望于万一也! 2006年是鲁迅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逝世七十周年,也是北京鲁迅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因此,本年度的年鉴,特别开设了“纪念”一栏,汇集了数篇有代表性的讲话或文章,略代编者的一瓣心香,遥寄我们心中永远的尊崇和由衷的敬仰! 本辑年鉴,还增加了几个栏目,细心的读者一看便知。首先是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的介绍。设计这个栏目,是受到来稿的启发,它和我们一直在努力进行的述评栏目,属于异曲同工的内容。书评一栏。就更是这类设想理所当然的延伸了。
《唐代长安佛教文学》由王早娟著
本书由作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新世纪部分文章中选出。本书作者认为,《红楼梦》是文学作品,阅读中凡会心处常有诗意美感在,它能开阔人的眼界,提升人的精神。作品的不朽价值无论是社会的、历史的、哲学的,无不仰赖其审美品格来实现。这是她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因而有关作品本身包括人物开掘、情节剖析、意蕴阐发等文章是本书的主体。作者在《红楼梦》这一精神家园中不懈地寻觅,探求艺术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所发皆为真诚的“会心”之言。
罗根泽先生的代表作《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中国现代学术目前三部文学批评史经典之一,与其他两部——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鼎足而立,各具特色。本书所述上自先秦,下讫两宋,盖分周秦、两汉、魏晋六朝、隋唐、晚唐五代、两宋六篇,以材料丰富、体例完善为其突出特色。作者以诗话文评为山铜,以文集笔记为沙金,搜罗大量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所得结论持之有效,言之成理。作者"综合体",按古代文学理论在各阶段所表现的特点,分为几大阶段。再把每一阶段所出现的各种文学批评现象适当分类;或以文学论点为中心,或以文体演变为中心,或以文学流派为中心,分别叙述。由此纲举目张,巨细无遗。本书将中国还给中国,一时代还给一时代,由此将本国的材料跟外来的意念打成一片,方能处处抓住要领,详
诗、赋是唐代科举考试中文学性极为突出的文体,时人颇有因二体高第者,体现了文学在唐代取士活动中的意义。本书共收作者关于唐代科举考试中诗、赋方面21篇学术文章,从试赋概念、试赋演进、诗赋形式、诗赋内容、文化精神等多层面对唐代应试诗、赋展开研究。作者在研究中既有对二体动态与静态的综合考索,又有对二体文体意义、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的讨论,表现出了相对的深入性和系统性,同时具有对已有研究进行补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