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厚粲、龚耀先编著的《心理测量学》内容完整:心理测验的理论、方法以及编制技术全程覆盖、理论新颖:经典测验理论、概化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百花齐放。操作性强:翔实介绍具代表性的智力、人格、态度等心理测验,便于应用。《心理测量学》可读性高:语言简练、深入浅出、图表清晰、文字顺畅,既适宜教学,也能指导实践。
《音的历程:现代音乐声学导论》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音乐声学研究类教材。详尽地科普了人耳的听觉系统、音的发声原理和测量方法、各类乐器(包括人声和电子乐器)的声学特征,并针对音响设备和音乐厅的设计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声学方面建议。
学者陈墨被誉为内地“金学研究靠前人”,他从武学、情爱、人论、艺术、文化、形象、版本及改编等多个角度切入,分析、品评金庸作品,著述颇丰。《版本金庸》专门谈论金庸小说的版本,重点是金庸小说的近期新修订版的评论和研究,解释金庸创作的新思路和新灵感。 《版本金庸》一书内容包括:《书剑恩仇录》新修版阅读札记,《碧血剑》新修版阅读札记,黄药师VS梅超风:情感与形象,《射雕英雄传》新修版细读札记,《射雕英雄传》旧版与流行版比较,以及《天龙八部》新修版阅读札记。
申丹著的《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探讨,梳理叙事学和文体学之间既相异又互补的复杂关系,揭示叙事学核心概念和分析模式的实质性内涵,廓清涉及的不同分类与研究视角,为文本分析做出铕垫。下篇为本书重点,聚焦于作品阐释,选择有代表性的英美经典短篇小说(美国短篇为主)进行文内、文外、文间的“整体细读”,挖掘其中的潜藏文本或深层意义。本研究具有靠前前沿性,针对靠前学术界的相关探讨,纠正和澄清了一些理论上的误解和混乱,对文本做出了富有新意的重新解读,阐释方法也具重要参考价值。
马原《虚构》、格非《褐色鸟群》、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王小波《我的阴阳两界》、莫言《生死疲劳》、贾平凹《秦腔》、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等作家及作品,如山如水,如风如树,将中国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坛结构为一片奇妙的景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片景观的复杂魅力,尚未完全被许多读者深入了解;而本书作者陈晓明先生,堪称是这片景观中独特的游历者。 因此,《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的写作,不仅是批评,探索,也是在揭示一个学者精神成长的层层积淀;有冷静犀利的分析,更有诸多鲜活的个人经验流露其间。这是本书的特殊之处。另外,小说艺术、思想特质、历史语境共同揉造成的文学经验,成为作者打开读者阅读兴趣、想象力的关节点。
本书是鲁迅先生辑录的古小说佚文集,共收自周至隋的散佚小说三十六种,一千四百余则。作者通过搜集《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或不见于史志著录者的散佚小说,结合前人辑录的相关刊本加以比对,完成此书。所选三十六种小说都有各自不同的主题,但主要以志人志怪为主,篇幅多短小,每一种都由若干则记载集合而成。郑振铎先生曾评价此书是“鲁迅先生用很严谨的‘汉学家法’来校辑的”,“不仅少有,则后有来作,也断难超过他的范围和方法”。
《扬州与苏州: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为"中国古代文学双城书系"丛书之一种,论述了唐至明清笔记小说中所反映的扬州和苏州二大城市的意象。内容包括两座城市各自的历史沿革、盛衰演变、文化教育、习俗风情、商业模式、经营物产、名胜古迹等。举凡苏州园林、梨园,扬州瘦马、盐商、琼花和芍药等,无所不涉。作者注重从各种小说的情节中挖掘资料,由此生发议论;又能以小说内容与现实反映相比较,揭示异同,不仅纠正了诸多旧说,且时有新见。故本书不落泛论景物之窠臼,具有较高的学术内涵。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近代卷》规模宏大,展示出自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和灿烂成就。《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近代卷》部分分册自1989年以来就已陆续出版。现重作装帧设计,全套七册以崭新的面貌一起推出。《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近代卷》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隋、唐及五代时期的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发掘出许多弥足珍贵的罕见史料,对重要的批评家与论著以及这段时期有创新意义的文学批评方法都作了系统的研究和富有开拓性的剖析。
《竟陵派研究》是专门以曾在晚明至清初文坛产生重大影响的竟陵派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环境与形成、发展及实际发生影响的过程,作了征实而深细的考察和描述,并力图就其文学观念与主张、批评与创作实践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贯通地研究,进而较为准确地把握明清文学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