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描述统计一章由张杉杉执笔,推断统计一章由王新波执笔,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和心理测验及其应用两章由张雯、郑日昌执笔。为了方便考生复习,在每章开头列出考试大纲中的相应内容,每章最后则提供了不同类型的自测题及参考答案,并在全书最后附了现两份综合模拟试题。自测题和综合模拟试题中的部分题目是几所大学心理系最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真实题目,供读者练习。书稿经郑日昌审阅修改,吴九君协助做了组织联络工作。不当之处欢迎各方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教。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篇幅所限,本书不可能涵盖心理统计学与心理测量学的内容,对其主要内容也无法充分论证和举例说明,单独阅读本书在理解上可能会有困难。考生在备考时,要在全面复习有关教材的基础上,再依据考试大纲把握本书的重点内容。
尽管心理测量与测验的发展还远远没达到能评估人类行为并预测其发展的地步,我们还是能够从步履蹒跚中清楚地看到它前进的轨迹。然而当我们自以为向人类心理世界又迈进了一步时,却感到了更多的迷惑,这正如物理学家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位置与速度是一个博弈过程,测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时,另一方已经在悄然改变。心理亦如是。尽管如此,《心理测量与测验》还是要力图做到两点:反映心理测量研究开阔的视野和思路,反映重要测量工具的新进展。 之所以要做到前者,是因为心理测量在整个科学大家庭中尚且年幼,童声稚语,多有贻笑大方的思考。但是,对数字有特别偏好的实证科学认为:对人类行为与心理的测量不应因路远而踌躇,我们相信人类行为与心理的可测性,相信可知论而非不可知论,不会因为工具上暂时的不成熟而放弃对一些领域的思
本书是在作者为数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开设测评课程讲稿的基础上,经反复多次修改而成。 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本书较为注重理论的严谨性,对于书中出现的一些重要公式,在不超出高中数学的范围内,尽量予以推导,阐明原理,以增进读者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本书花了较大篇幅介绍目前流行的新型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这是其他同类教材所不具有的。 本书可作为教育类各专业教育测评课程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科学工作者、考试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