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图文珍藏版)(文白对照)(套装共4册)》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 诗、书、礼、易、春秋 ,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 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六《四书五经(图文珍藏版)(文白对照)(套装共4册)》也被称做 六经 ,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五经。《四书五经(图文珍藏版)(文白对照)(套装共4册)》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四书五经(图文珍藏版)(文白对照)(套装共4册)》目,儒生学子的之书。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性丛书,共收录了三千四百多种古籍,内容涵盖了清乾隆以前的哲学、历史、文艺、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天文地理、算学、医学等领域。这些古籍内容完备,堪称中华文化的精粹。《四库全书》有系统、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为一部大百科丛书,为研究中华文化的中外学者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宝库。被人誉为 千古巨制,文化渊薮 。 《四库全书》这部中国历史上规模*的丛书是清乾隆皇帝弘历亲自组织编修的。弘历曾数次下诏,要各省访书呈送京师,并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设 四库全书馆 ,开始编修工作。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综编抄录*部,历时十年。成书后,先誊写了四个抄本,分藏于文源阁、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即 内廷四阁 ,又称 北四阁 ):乾隆五十三年(1788),又续抄三部,分藏于文汇阁、
常建,盛唐诗人,与王昌龄相友善,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名位不显,字号爵里不详,沉抑下僚,做过盱眙尉,诗家多称之为“常尉”。常建虽然只担任过县尉这样的卑职,但在唐人的心目中,他的诗歌地位却很好高。
《盐铁论注译》是中国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该书共分六十篇,标有题目,内容是前后相连的。桓宽的思想和贤良文学人士相同,所以书中不免有对桑弘羊的批评之词。这本《盐铁论注译》是注释本。
《大六壬金口诀》一书,亦名《孙膑神课》,传为战国军事家孙膑所创作。 《大六壬金口诀》所阐述的理论,隶属于应用易学范畴,融太乙、奇门、六壬三式之精华,运用《周易》的思维方法和理论观点,根据天体运行规律,顺应宇宙自然法则,将事物变化的条件归纳为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以时间变化的规律和空间位置的转换来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运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来推演天时、地理、人事发展变化的趋势,内容博大精深。因该书数理概念、逻辑法则符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规律,其文创作择歌、断、诗、赋、颂简粹之最,故堪称为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思想文化的精华。
《山海经名物考》对经文所涉有关蓬莱神话系统的地名、物名、神名做了缕述和考辨,从火山地理学、道家仙境说、神话发生论等角度,系统地揭示了传说时代和史载时期诸多的文化现象。是书力图扭转中华文明欠涉海洋、睽隔火山的保守观点,在尽力介绍诸家之说时,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见。一言以蔽之,地中海一代的古希腊文明有桑托林、埃特纳、维苏威火山做灯塔,东中国海一带也有蓬莱、方丈、瀛洲等神山,《纬书》所谓“神丘火穴,光照千里”,此之谓也。由此观之,儒宗之圩顶月角,道士之天宫云城,文人之扶桑若木等都可有新的解释。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元代古籍集成 经部 诗类》的第二册。《元代古籍集成经部诗类》收录现存元代诗经类文献。在文献整理中,选择一个好的底本,旁搜现寻各种版本进行校勘、标点,同时撰写成各个著述的内容提要,对该著述作者、著作内容、特点及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做全面的介绍。本套丛书是收录现存元代经部文献的大型丛书,有助于推进元代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等不同专门史的研究。
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提出了两个极富创建性的论点:一是对莱布尼茨受白晋所寄的伏羲八卦图启发而创立二进制这一说法予以了否认;二是来华的传教士将部分中国科技文化带回欧洲,从而对欧洲的近代科学产生了影响。
一、本书将《诗经》305首诗译注。每首诗前皆有导言式小序。原诗居左,译诗在右,便于对照。诗后有注,多数注后有说明文字,力求多角度、全方位介绍原作。 二、为保持《诗经》的完整结构,对《毛诗》目录中六首有目无辞的“笙诗”表示尊重,本书将其也列于目录。 三、本书原文基本以朱熹《诗集传》为准,也参照了各种原著版本,力求精准反映原著风貌。为方便读者阅读理解,对原著标明标点,并根据个人的理解对部分原著的章句组合有所调整。 四、本书译诗力求明晰流畅、朗朗上口,音韵铿锵,以鲜活的语言形式表现原著的深厚意蕴、歌词形式及韵文特色。对有些诗的人物角色定位、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音乐特征)有简括标示。如标出“引唱”“对唱”“领唱”“合唱”“男唱”“女唱”等点睛短语。这些短语用括号表示与译文的区别。 五、本书注释
《尚书正读》是曾运乾先生的遗著。作者生前,曽以本书为讲稿,授课中山大学和湖南大学。 本书所释以今文二十八篇为主,其余只存篇目与书序。作者对汉唐以来诸家的注疏考证,多所折衷,虽未能精治金文,以为参证,但注说简明,于训诂文法,两者兼顾,使素称诘诎的《尚书》略可通读。现据湖南大学油印讲义加以整理,以供研读《尚书》者参考。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上下)》是廿四史中的记录帝室王族之外谱系的巨表,共收入唐代宰相三百六十九人(沈炳震《唐书宰相世系表订为》计算为宰相三百五十八人)凡九十八姓的世系,记录了唐代人物数万名。唐代高门巨阀,大多在录,其中许多人物及其字号、官爵是两《唐书》纪、传及其他文献材料不曾记述过的。它对于唐代历史、文学、社会诸方面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上下)》的编纂工作,据《宋史》卷三三一《吕夏卿传》:“夏卿长于史,贯穿唐事,博采传记杂说数百家,折衷整比,又通谱学,创为世系诸表。于《新唐书》最有功。”宋代洪迈《容齐随笔》卷六、《新唐书世系表》条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上下)》皆承用逐家谱牒。”清代赵绍祖《新旧唐书五证》卷八云:“想修唐表时,祗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