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之一种。《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目前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商末(或说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共分风、雅、颂三部。我们以十三经注疏本《诗经》为底本,约请专家注释疑
《渊海子平》即 早系统介绍子平术的书。其术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日为立,配合四柱,增加了命理变化和依据;二是开宗明义,用神至上,其中“用之为官不可伤,用之为财不可夺”等论至精至深;三是设定格局,判明六亲,使论断各有主属。这样整个推命过程就形成了一个完善自洽的理论体系。术数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长期以来对其误解甚多。为使读者对术数有一个总体的正确了解与认识,本书特请有关专家写了两篇序, 篇主要阐明术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第二篇主要回答术数是什么。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有三部分:(一)《六十四卦》(即《经》)。(二)《六十四卦》卷后佚书,除了很少一部分见于今本《系辞·下》以外,此书的其余部分都是不曾流传下来的佚书。(三)《系辞》,同今本《
《国学典藏:论语全解》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其蕴含的深刻哲理浸透到中国两千多年的国家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中。“半部《论语》治天下”,历史上,无论在士人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作为一部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全书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的智慧具有广泛普适性,它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所以,它能够跨越时空,到今天仍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国学典藏:论语全解》是现代读者领悟《论语》之魂
《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系西汉戴圣编纂,共四十九片,多位孔门弟子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政治制度、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书。本书加以陈戍国教授的精当注
《线装经典:四书》是中国古籍中的传世经典,也是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书中阐述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论语疏证》从先秦典籍入手,采取以经证经,以史证经的方式,对《论语》进行诠释,内容丰富全面,是一部解释《沦语》的名著。作者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从《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大量文献典籍中挖掘对《论语》的解释和证据,很多观点和看法新颖独到,发前人昕未发,见前人所未见。
《孝经》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它规划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种不同的“孝”的内涵,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是古代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两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广为传诵,其影响甚至远及异族他国。“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十三经译注:孝经译注》的译注者汪受宽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周详浅近的解说和清新雅致的译文,不但准确传达出原著的精神,也为广大读者顺利阅读和理解原著提供了便利。
《公羊传》是“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之一,是对《春秋》这部孔子编修的记载鲁国隐公至哀公时期(即公元前770至前481年近三百年间)历史的著作加以解说之书。由于文意隐晦难懂,《公羊传》自汉代以来一向遭受冷落,少有问津者,《公羊》学几成绝学,今天的读者对《公羊传》更是十分生疏。刘尚慈的这部《春秋公羊传译注》,对《公羊传》作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整理,作了审慎精到的标点、今译、注释,有助读者阅读《公羊传》,了解《公羊传》,对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展也有重要意义。
《国语》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九六七年——前四五三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原书保存史料比较丰富,所记史实也比较详细生动。 汉朝以来,不少人对《国语》作过注释。三国时期,吴国的韦昭(二○四年——二七三年)的注本是现存的最早注本,它并保留了今已亡佚的东汉郑衆、贾进,三国虞翻、唐固等注本的片断,有助于阅读原书。校点时也吸收了前人的校堪成果,略加案语,以与原注相区别。 《国语》现存的版本,有宋代刻印的两种本子,一种是明道本,一种是公序本。现據《四部备要》排印清代士礼居翻刻明道本为底本,参校了《四部丛刊》影印明代翻刻公序本,整理出彼,供读者研究、参考。
《三国志》主要包括魏书一武帝纪,魏书二文帝纪第二,魏书三明帝纪第三,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魏书五后妃纪第五,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魏书十荀或荀攸贾诩传第十等内容。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是儒家学派 重要的经典,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从汉代起,《论语》即被列为儒家 重要的经典之一,到南宋经理学大师朱熹集注而成为“四书”之一,是一部经受过两千多年历史考验的 性经典,人称“中华 书”,堪称“中国的《 》”。《论语》成书以来即备受重视,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哲学、历史、道德、教育、宗教等,而且其中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仍然在影响着世代的华夏子孙。 郭美星著的《中国圣书——悦读论语》从作者生平、版本溯源、经典解读、中外影响以及精彩语段赏析等几个方面对《论语》做了全面介绍和阐释。
《温公家范》以儒家经典论证治国之本在于齐家的道理,广泛选取历代人物史事作为“轨范”、“仪型”,具体阐述各项道德准则和治家的方法,既采用儒家经典的所述道德准则与相关事迹,又辅以司马光本人的论述,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家庭伦理关系、治家方法、子弟的身心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 思想都对现代人经营家庭有借鉴作用。
《通鉴》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为开端,这一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分晋,因为史书的目的即在于“史鉴”,司马光于此作了篇议论——“臣光曰”。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和《史记》有所不同,司马迁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重视天人关系和朝代更替的规律;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则更加现实,他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通鉴》极其重视腐败政治,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的记载,这些内容也是《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中尤其表现出编年史的优点。比起纪传体的一事互见于不同传记,《通鉴》在记述一件事、一项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论语》为四书之首,是儒家经典作品之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论语》成了中国社会的“”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到个人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规范之中。《论语》一书蕴含的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是可以穿越时空的时至今日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现代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新思潮,都不能掩盖《论语》的光辉。 《论语全鉴》是在精读《论语》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带领读者聆听胡适、钱穆、林语堂、蔡元培、陈寅恪、等国学大师对《论语》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方略进行解读,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透彻地诠释《论语》的智慧,于诙谐间见机智,于平易处见深邃。 阅读孔子的《论语全鉴》,通晓古今智慧,塑造完整人格,丰富美好情感,同时引导读者把《论语》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改进我们的生活态度、工作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