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儿童启蒙读物,最初由明人萧良有编撰,后来杨臣诤进行了增补修订。龙文是古代一种千里马的名称,它只要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奔跑驰骋。作者的寓意是,看了这本《龙文鞭影》,青少年就有可能成为“千里马”。《龙文鞭影》主要是介绍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故和逸事传说,四字一句,两句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它问世后,影响极大,成为最受欢迎的童蒙读物之一。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1307年)。此剧塑造了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对爱情坚贞不渝的男女主人公,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无数青年人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牡丹亭》(作者汤显祖),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是明代南曲的代表。《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
《百子图》是伯实先生的力作,整幅画卷充满了喜庆、祥和的气氛。以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孩童稚趣的心理和天真可爱的象貌。《百子图》充分显示了伯实先生源于古法又勇于创新的现实主义手法。 工笔人物画以线条的造型最为重要,线条的表现力,直接影响到整幅的成败。伯实先生婴戏图的线条,精细而不失力度;灵动、准确、飘逸、凝重、流畅、顿挫;既矜持又果断。轮廓线描时如针叶;时如游丝;时如琴弦;时如铁线;笔笔到位,条条见功。“业精于勤”,伯实先生不分寒冬酷暑,天天坚持作画从不间断。其实,一位有成就的画家,不管他的观念多么超前,他的手法多么富于个性,最终都无不遵循着继承传统,勤学苦练的精神。伯实先生同样没有例外。
“典藏”书系,旨在为广大读者普及文化知识,涵盖面广。史昱编著的《国学常识全知道》是“典藏 ”书系中的一本。《国学常识全知道》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国学入门读物。作者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对中国的语言文字、哲学、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及其代表性的学人、源流、派别及学术观点,一一做了评述。读者可以凭借此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形成对于国学的完整概念。
《国学典故》精选了两千多则典故,分为言志、情感、形貌、经济技艺、军事等篇,编者不仅对每个典故的含义进行了解释,还点明了它们的出处,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它们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既明其义、知其源,又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读者可以从生动有趣的故事入手,轻松体味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书除了完整地收录了老子的《道德经》,还对其进行了精心注释并翻译成白话,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深意。另一方面,本书还引用了大量历史、现实故事,针对《道德经》中的每一个具体句子进行说明,让读者切身体
《论语》是记述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言行的宝典。《史记》里为孔子写专篇《孔子世家》,清代学者孙星衍还搜集古书里有关孔子的事迹传说编成《孔子集语》,但研究孔子思想和言行的主要文献仍推这部《论语》。
谷梁显于宣、元之间,不及一世。东汉以来,名家遂绝。旧说虽存,更无诵习。范氏觇其阗弱,希幸窃据,依何、杜,滥入子姓,既非专门之学,且以攻传为能。末学肤受,喜便诵记,立在学官,历世千载。原夫素王撰述,鲁学独专,俗义晚张,旧解全佚。辛巳中春,痛微言之久陨,伤绝学之不竞,发愤自矢,首纂遣说,间就传例推比解之。癸未,计偕都门,舟车南北,冥心潜索,得素王、二伯诸大义。甲申初秋,偶读王制,怳有顿悟。于是向之疑者尽释,而信者愈坚;蒙翳一新,豁然自达。乃取旧叶重录之。戊子,诠释公羊,继有删补。庚寅,纂述左氏。癸巳,读礼多暇,取旧蘗重加修订,虽在会通三传,而鲁学家法不敢稍踰。又旧藁至今十年矣,所说多不同,非大有出入,不悉削之,以存入门之迹。经、传微奥,钻仰无穷,俟有续得,拟再修补。博学君子,加
《国学之道:谈中国人生智慧》是当今极为出色的一部学国学、用国学的著作,是国学学习与应用的具有开拓性的力作。它打通学问与人生、历史与现实的界限,聚焦在中国人生智慧上。它以深厚的学术功力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把现实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宏观体系中,让读者在中国智慧中得到人生顿悟,并进一步以传统智慧指导当下生活。《国学之道:谈中国人生智慧》语言极其生动又极富哲理,许多表述堪称人生箴言。它会以前所少见的内容与形式,使人们在中国传统智慧中开拓人生的美好境界。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26nbsp;%26nbsp;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 ,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 ,是了解阳明心学经典的入门书。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是后世《传习录》的母本 ,因未经后人妄改 ,拥有极高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