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四明经籍志》(作者张寿镛,字咏霓,号伯颂,别署约园,浙江鄞县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和藏书家。底本为四十五卷,或题五卷,其书共分四十五目,分类情况大致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相同。每条书目下,列卷数,作者时代、姓名,出处,后列提要、序跋或考证)为底本,整理、标点了《四明经籍志》的基础上,又立足于当下*的研究成果,对张寿镛原本一些错误、不足之处加以匡正、补充,并从各类提要、藏书书目、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中提取了一些相当有价值的信息。如将《四库全书总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古籍总目》等目录、提要进行了必要的整合,介绍了文献价值、版本流传、学术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个别地方还进行了严谨的考证。这些工作对后人了解宁波乃至浙江的学术文化发展,
《论语注疏》,共二十卷,又名《论语注疏解经》,三国时期魏国何晏注,北宋邢昺疏。《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秦代《论语》曾因战火一度失传,至汉代才重新出现了若干传本,其中*著名的是《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等三大流派。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基础,参考《齐论语》《古论语》,对《论语》重新修订,消除了三家的差异。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何晏在郑玄、王肃《论语》注的基础上,集诸家之善,与郑冲等人共同撰成了《论语集解》。南朝梁武帝年间,皇侃作《论语义疏》,以道家观点对《论语集解》进行了注解。北宋咸平二年,邢昺奉宋真宗诏命,从新校定《论语》,改定皇侃等人旧疏,作成《论语注疏》。《论语注疏》是历代《论语》研究者智慧的结晶,对后世影响深远。
《论语》是记述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言行的宝典。《史记》里为孔子写专篇《孔子世家》,清代学者孙星衍还搜集古书里有关孔子的事迹传说编成《孔子集语》,但研究孔子思想和言行的主要文献仍推这部《论语》。
《大家写给大家(第2辑):国学述闻》主要内容包括:国学的本体、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的方法、辨书籍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辨文学应用等。
本书具有书性与实用性强的特点,全书共十章内容,章至第三章主要讲述的是训诂学的概念、内容、作用;第四章至第五章主要讲述的是训诂条例、方式、术语以及方法;第六章至第八章主要讲述的是学习和研究训诂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所采取的正确能度和所常见的严重弊病;第八章至第十章主要讲述的是训诂学的新领域和源流;书末附训诂学参考文献要目与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富有指导性与参考价值。
本书收录北京古籍文献三种。主要反映了北京的古都文化。《都门汇纂》记录皇城、内城的城市结构,各地在京会馆的位置,京师商业、游艺情况等,并收录近百首反映市井风俗的“竹枝词”。此外,该书还收录了《天下路程》(记载从北京到各地的行程表)和《菊部群英》(记载北京著名京剧演员及所擅长剧目)两种文献。《北平天桥志》记载天桥地区历史沿革及发展情况,虽篇幅简短,却是难得的城市区域历史文献。《畿辅见闻录》是清中期一位县令的施政记录,是了解当时县级行政运作状况的珍贵资料。
王引之始撰《经传释词》十卷,始刊于嘉庆三年,前有自序一首。王嘉庆二十四年再版,其师阮伯元序其书,备致赞誉,称「高邮王氏乔梓,贯通经训,兼及词气。昔聆其『终风』诸说,每为解颐」,其倾倒可知。其受业北子胡培晕撰《书后》亦云:「是书专释语词虚字,辟前古未有之途经,荟萃众解,津逮后人,足补《尔雅》之阙」(见胡氏《研六堂文钞》卷七)。今读王氏《释词》,多有创解,尤于前人未安之说,悉举而正之,其所阐明,涣若冰释。于今治古学者,殆无不家置一编以供检核矣。
中华民族有古有今,是一个历史意识深厚,典籍浩瀚的民族,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提出了文明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六十六年的变化,让我们不断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再认识,再思考。“中国”应是体现中华文明的政治概念,没有五千年的历史传统,也就没有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和政治中国必须以文化中国为基础才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生命力及“协和万邦”的说服力。《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和宋明儒学“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宗教情怀,都是儒家人文精神的展现。我们从事经学研究的读书人,本着以学术为天下公器的原则,对这份人类的共同遗产进行保管、整理、修缮、解释、发展和弘扬的工作,是为了“自立”也是为了“立人”。 儒家传统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结
王引之始撰《经传释词》十卷,始刊于嘉庆三年,前有自序一首。王嘉庆二十四年再版,其师阮伯元序其书,备致赞誉,称「高邮王氏乔梓,贯通经训,兼及词气。昔聆其『终风』诸说,每为解颐」,其倾倒可知。其受业北子胡培晕撰《书后》亦云:「是书专释语词虚字,辟前古未有之途经,荟萃众解,津逮后人,足补《尔雅》之阙」(见胡氏《研六堂文钞》卷七)。今读王氏《释词》,多有创解,尤于前人未安之说,悉举而正之,其所阐明,涣若冰释。于今治古学者,殆无不家置一编以供检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