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灿烂的文学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不仅名家辈出,诗词数量更是多若繁星,至今流传下来也是数以万计。是以历代唐诗宋词大多以选本形式出现。其中,由清末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上彊村民选编的《宋词三百首》,无论是代表性还是流传度都位居前列,是现代中国人入门唐诗宋词的经典选本。 《唐诗三百首》以191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唐诗三百首》为底本,增补诗人19位,名篇55首。每首诗对难点字词、制度、典故及古汉语知识等均作注释。每位诗人都有小传,对诗人生平及诗作风格作精要解读。书后还附有近现代诗人朱自清专为《唐诗三百首》撰写的导读,从而降低理解难度,增加阅读厚度。 《宋词三百首》以 1934 年神州国光社出版的近代词学大家唐圭璋先生所著《宋词三百首笺》为底本。增补词人14位,词作45首
整体上可以分作四部分:题解、今译、注释、韵读,每篇作品均按这样的顺序进行分析解读。《诗经译注》处处显示出一种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原诗自是采各版本之长精核精校而成,连标点符号都费了一番斟酌,力求与诗的原意扣合无间。 每篇诗前的题解简洁清晰,寥寥数语点出诗的主题,让读者对这首诗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每首诗下面的译文,是这本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直译为主,句句与原文紧密对应;译文用白话,为的是通俗易懂。注释部分,最见作者功力,用《毛传》、《郑笺》、《正义》、《集传》等古注,阐发己见。每首诗后的韵读,按照《诗经》时代的韵部标示该诗的韵脚和韵部。
本书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中长期课题研究成果之一。全书分为七卷,前六卷按历史朝代分编,起于先秦,迄于清末,每卷详述一个时期的诗学状况;另设《词学》一卷 ,综述词学的发展历程。本书以诗歌理论的演进为经,以诗歌的种类活动为纬,将诗学观念与接受主体、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在阅读、批评、写作诸环节的展现相结合,建立起一种以诗歌的接受史为视角,用接受范式来整合多元材料的论述模式,进而架构起历史与逻辑相互的理论体系。
一、本书将《诗经》305首诗译注。每首诗前皆有导言式小序。原诗居左,译诗在右,便于对照。诗后有注,多数注后有说明文字,力求多角度、全方位介绍原作。 二、为保持《诗经》的完整结构,对《毛诗》目录中六首有目无辞的“笙诗”表示尊重,本书将其也列于目录。 三、本书原文基本以朱熹《诗集传》为准,也参照了各种原著版本,力求精准反映原著风貌。为方便读者阅读理解,对原著标明标点,并根据个人的理解对部分原著的章句组合有所调整。 四、本书译诗力求明晰流畅、朗朗上口,音韵铿锵,以鲜活的语言形式表现原著的深厚意蕴、歌词形式及韵文特色。对有些诗的人物角色定位、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音乐特征)有简括标示。如标出“引唱”“对唱”“领唱”“合唱”“男唱”“女唱”等点睛短语。这些短语用括号表示与译文的区别。 五、本书注释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元代古籍集成 经部 诗类》的第四册。《元代古籍集成经部诗类》收录现存元代诗经类文献。在文献整理中,选择一个好的底本,旁搜现寻各种版本进行校勘、标点,同时撰写成各个著述的内容提要,对该著述作者、著作内容、特点及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做全面的介绍。本套丛书是收录现存元代经部文献的大型丛书,有助于推进元代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等不同专门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