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昆山人王钨编辑,成书于乾隆四十六年(178l)的这部全日韵辑要》(又名《中州音韵辑要》,是明清时期的一部重要曲韵书,它比沈乘鏖的《韵学骊珠》早编成十一年。王钨编辑此书的原因大致与沈乘摩编辑《韵学骊珠》有相同之处,即都有感于当时曲韵南北分宗,而没有一部统合南北于一身的曲韵书。此外,各韵书在详略、繁筒、分目等方面也各有长短优劣,不尽完善,因此他们都希望能编出一部适用于南北,更而实用的曲韵书来。
一字,一词,一成语,偱着文明进化的阶梯,各所固结,随处沾溉,无一不深藏着这个民族最深透的传统精髓、文化神情、思维方式以及种种密码。即使是到了今天,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也许还有着一两个固执的耆儒长者,但凡看到新鞋的鞋底有字,也得小心地抠去;而在某些偏僻的农村,也仍然还有着一些文盲或半文盲的老太太,凡见着有字的废纸,必小心恭敬地收集起来,拿到一个固定的地方烧掉。就是在民国年间,中国大大小小的乡村,也还有许多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字库”。 汉字是通灵的。爱字是我们的传统。这是一个朴素而的起点。世上再也没有别的文字像汉字这样把这个民族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看着汉字,跟着一个一个的汉字,不论走到世界的什么地方,她都能带着我们回到那遥远的故乡。 爱字是我们的传统。这是一个朴素而的起点。世
篆刻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需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技巧,需要有广博的文化修养,而且还要对不同时代的观念、印风、文字有所研究。金文是一座硕大的字库,其可读字量大、形体复杂多变、风格多样,给金文爱好者带来很大困难。王宏君编出了的这部能从金文直查楷书的《金文楷释大字典》,它是一部普及型的文字学工具书,所收金文,上起殷商,下至东周,完全以铭文为限。解决了这些我们一代、甚至几代印人,乃至书法家的大问题。可谓一桥飞架,古今淹通。凭借这架桥梁,可以轻易便捷地阅读殷周青铜器上那斑驳的铭文,享受着高雅与古朴相和谐的汉字艺术,挖掘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