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展示了西周开国至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 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全貌。本书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余年间的诗歌311篇, 其中6篇有题目而无内容, 因此实存305篇, 后人取其整数, 称之为“诗三百”。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一万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史称“圣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问的相互讨论。它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是中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其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内容早已融人中华民族的血液。 读《论语》,在你心中流过的是一条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长河。 本系列丛书译析旁征博引,通俗畅达,后附内容索引便于检索。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语行事汇编。书名中的“论”是论纂、编纂的意思,而“语”则表示语言。根据现有的研究,《论语》中的篇章,分别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有的还出自再传弟子之手。而最后的编定者,大概是孔子学生曾参的人,时间可能在战国初期(约公元前430年左中。)《论语》共二十篇,约有五百章,也就是五百段话,每章独立。因为成于众手,编排没有什么顺序,中国还有重复。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编辑目标:在于陶铸高中学生优雅的气质,高尚的品德,并启迪人生意义,弘扬中华文化。《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选辑的篇章,以能反映中华文化精髓,培养伦理道德观念,且具有时代意义者为标准。台湾版《高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是从1963年开始编写,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精心打磨、不断修订而成的。这套教材很好地继承了上个世纪前半叶中国传统国文教材的精华,同时又能融通古今,与时俱进,富于现代气息,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典籍的精髓集于六册教科书中,为学生从文化上、精神上“做中国人,做一个现代中国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书以十二个专题的形式,从人文精神、教育思想等方面对孔子本人、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评析,对“孝”“仁”“礼”“义”“智”“信”“和”等孔子 思想中的核心概念进行了集中的阐释。本书既可作为广大大学生学生学习孔子、《论语》的教材,也可供社会读者阅读学习。
《中华经典解读:大学》是儒家的代表作之一,相传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曾参)所著,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是宋代以后士人学子的教科书。 《中华经典解读: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认为修身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格物、致和、诚意、正心”等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深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中华经典解读:大学》经典解读版,综罗了大量的文史典故,文辞简约,条理清晰,理论严密,对现代人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有深刻而实用的指导意义。
《六壬神课金口诀心髓指要(珍稀古籍注释本)》亦名《孙膑神课》,是一种稀见古籍,传为鬼谷子之徒、战国军事家孙膑创作;所谓“心髓指要”,是对《六壬神课金口诀心髓指要(珍稀古籍注释本)》艰涩内容的注释或翻译。 据载,《六壬神课金口诀心髓指要(珍稀古籍注释本)》明代万历年间国家即有藏本,现仅见有民初上海广益书局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两个印本;由于《六壬神课金口诀心髓指要(珍稀古籍注释本)》历史久远语义深奥,且内容大多隐而不彰,故至今未见有注释本刊行。古人在《六壬神课金口诀》中所阐述的理论,贯穿着术学的哲学思想和数理逻辑法则,隶属于应用易学范畴。校注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六壬神课金口诀心髓指要(珍稀古籍注释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为承继往圣绝学,浸润要义,今结合自己家学之传承和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本:易经》被尊为“六经之首”,尊享着无比崇高的地位。而在道家经典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本:易经》也享有与其在儒家经典中相同的地位,被道家奉为“三玄之冠”。真正算得上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于《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本:易经》,曾给出了这样的定位:“易道广大,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数,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可算是对《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本:易经》全面而重要的评价,甚至无论从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上讲,都是世所罕见的,也从来没有一部著作能够产生它那样的重要影响。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本:易经》精选古本正源,并兼采众家著作,经过精心的审校,以文、白对照的形式,再现这部伟大著作的
《孝经》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南宋以来被尊为“儒家十三经”之一。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并首次将孝亲和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延仲。在此基础上,以忠为主题的《忠经》应运而生,忠、孝思想开始成为儒家学说的最要内涵和范畴,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极广,影响甚巨。本书对集中反映、宣传、倡导忠、孝观念的两部经典加以整理、注解、白话翻译,供广大读者鉴赏。 《忠经》,全书共分18章,是一部完全仿照《孝经》体例而作的儒家经典。《孝经》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被尊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在中国社会流传极广,影响至深。《忠经》、《孝经》分别对忠、孝的含义、标准、目的作了全方位的阐释,并分章对封建社会各主要阶层应履行的忠道和孝道一一进行了阐述。两书极力渲染忠、孝的重要性,极
《二十四史(精选)》内容简介:“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尽管刀光剑影已在历史的尘埃中暗淡,鼓角铮鸣也已消散在岁月的长河中,但史籍的光辉却穿透时间的阻隔,将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段段古老的往事带到了我们面前。了解国史,领悟国史,是历史的要求,也是现实赋予我们的责任。《二十四史(精选)》从二十四史中撷取最精彩的篇章,删繁就简,去芜存菁,力图使读者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感受国史的耀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