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共49篇,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该书为西汉时期的戴圣所篡辑,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或研究儒家学术思想史的书籍。其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教育、生活、修养身心和为人处世的道理,精辟深刻,对今人仍有教益。由于《礼记》内容驳杂,除少数篇外,大部分很少有突出的中心内容,而且缺乏逻辑联系,因此殊为难读。
傅德岷教授乃颇具影响的资深国学专家、散文理论家、作家,他与一大批学术根底深厚并富有识见才情的学者创作了这套《传统文化名篇赏析丛书》。《史记名篇赏析》为其中一册,收录了《史记》中的精典之作,形式新颖,视野开阔,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极便阅读和教学。是目前传统文化普及读本中不可多见的上乘佳作。
被称为“名相讲国学”的《张居正讲评皇家读本》是明代万历年间首辅(宰相)张居正协同翰林院的讲官给万历皇帝讲解“四书”的讲章,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5种。原书是以最通俗的明代白话文写成,加上编注者除了对全文进行新式标点外,另有注释、译文等,更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本套书还融入了大政治家张居正等人对历史上兴亡教训的总结和改革思想,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还提出了自己的许多独特见解。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当时皇家的教育情况,对提高国家行政的领导艺术亦有参考价值。 本书主要讲评的是孟子所著的《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论语说解》既名 说解 ,就是对原著的诠释。诠释者有的重在原意的把握,而新的潮流主张 意义的创生 。中华民族的精神资源博大精深,其核心是儒学,儒学的经典是《论语》。我们应该充分开发我们的精神资源,复兴儒学,提供学习《论语》才有安身立命的之地与为人处世的价值依据。儒学是中华文化的根源、中华文化的血脉,孔子的形象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论语说解》是一部系统阐发《论语》义理的普及性读本。作者紧密联系现实,深入浅出地解说了《论语》一书的思想和意义。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 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们整理我国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如《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根据《说文》的说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车”这种交通工具。又如“姓”字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社会的痕迹。由此可见,《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我们博古通今。
《十三经译注:孟子译注》是为适合中等水平读者阅读而编著的一个普及读本,对经文的解释大体参考赵岐、朱熹、焦循三家的注释而断以己意。每章经文除译、注外,还设有“段意”对该章的要点略作提示,其说法基本折衷前人的成说。《十三经译注:孟子译注》的译文和段意部分曾收入笔者所译述的《白话四书》,此次撰为译注,基本依照原貌,个别地方吸收读者的意见作了修改。
《周礼》最初的名字叫做《周官》,见《史记·封禅书》:“封禅用希旷绝,莫知其仪礼,而群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周官经》六篇、《周官传》四篇。
《论语鉴赏辞典/国学经典鉴赏书系 》是国学鉴赏系列之一。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博大精深,基本上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但长期以来,古代经典受到弱化,几乎中断,导致后人对古代经典几乎隔膜。《论语鉴赏辞典/国学经典鉴赏书系 》正是应运而生,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为读者打通阅读经典的任督二脉,讲解透彻,评点犀利,接地气。《论语鉴赏辞典/国学经典鉴赏书系 》是我们阅读《论语》的得力助手。
《袁氏世范》共三卷,分《睦亲》、《处己》、《治家》三篇。《睦亲》60则,论及父子、兄弟、夫妇、妯娌、子侄等各种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具体分析了家人不和的原因、弊害,阐明了家人族属如何和睦相处的各种准则,涵盖了家庭关系的各个方面。《处己》55则,论立身、处世、言行、交游之道。《治家》72则,基本上是持家兴业的经验之谈。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彤,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历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极多,著作如林。高亨研究先秦文学卓有成就,本书是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成果,有许多地方别具识见,并对每篇加以说明注释。
本书系王立群先生所著的与CCTV百家讲坛《文景之治》栏目相配套的图书作品,比讲座更深刻、更详实,是王先生在对《史记》《汉书》等经典史料精心研读基础上新力作。全书详尽展现了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两代明君在大汉从衰弱向兴盛的过渡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作为,描绘了文景之治下的国家繁荣人民和乐的景象。全书语言轻松明快、通俗幽默、可读性强。
《论语注释及人物类编》是从四个方面讲清楚孔子文化,讲清楚孔子文化,第二讲清楚《论语》这本书,第三讲清楚孔子与中国,第四讲清楚孔子与时代。《论语注释及人物类编》就是讲清楚《论语》这部书的新尝试,按人物编排《论语》是一大创新,有助于我们对某个人物进行集中和深入的研究。从而尽可能的还原《论语》中历史真实的孔子和弘普及华传统文化。
一九九六年八月,由香港道教学院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在北京召开了一次“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共有世界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一百五十余位学者出席,会议取得了极为丰厚的成果。在本刊的第十四、十五两辑,我们已经登载了部分此次会议提交的讨论道家的成果,本辑我们主要登载这次会议关于道教论题的研究。
本书是华东师大已故教授史存直先生(1904-1994 )的遗著,是作者晚年对汉语文言语法的思考和总结。全书共十五章:一,绪论;二,句法概说;三,词法概说;四,主语、谓语;五,宾语、补语;六,定语、状语;七,名词及其附类;八,表词和表词结构;九,副词;十,数量词;十一,代词;十二,介系词;十三,助词、感叹词;十四,复句;十五,省略。作者建立的文言语法体系严密,阐述简明扼要;对传统的和通行的各种语法理论,明确表示反对什么,主张什么,并辅以大量文言例句,使初学者可以很容易地掌握文言特有的语法规律,对古汉语语法研究者也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词诠》是集释古代汉语的重要著作,之所以言其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应用现代语法学并给合传统训诂学研究解释虚词的开拓性实践。作者在语法学初兴之时,写就《高等国文法》,中有论述虚词部分,因文法书的性质,不能尽言作者虚词研究心得,所以,另辟新章,写成专论虚词的著作。作者的虚词概念,不单包括通常无实在意义的虚词,也包括有一些实在意义的代词和副词,这是别有眼光的。全书收录3472个虚字,按照注音字母排序,每字下先分别词类,再续以解释,再举出例证。此书最突出的特点是既有意义训释,更强调虚词在语句结构中的功用描写,这是过往从训诂学出发单纯解释意义所未曾有的,是一进步。
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由他们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传世的《论语》、《孟子》二书,系孔子、孟子的言论辑录,是反映孔、孟思想的基本著作。到了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篇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而由他著述的《四书章句集注》,备受推崇,数百年中被定为科举考试的教材,成为对所世有深远影响的儒家经典。 为学习研究祖国的传统文化,我社组织专人以原山东海湖阁藏明版朱墨套印本为底本,参校元至正二十二年武林沿德堂刻本、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清同治十一年山东书局刻本等,对《四书章句集注》校点整理,排印出版。全书简体字横排。经文部分,依照原书先后次序按章节排开。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汉武帝为巩固封建统治而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政策的年代里,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渐趋沉寂,许多作家或皓首穷经,或歌功颂德,其作品多显得思想贫乏或流于一般。唯有司马迁超世拔俗,格调独标,以他的反抗精神和创造精神,写成一部彪炳千古、辉耀百代的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这就是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 ,从而开创了纪传体史学和传记体文学的光辉范例,也奠定了司马迁在史学和文学领域中的的地位。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年),龙门(今陕西韩城)人。他的一生基本上是与汉武帝相始终的。 司马迁生在一个有治史传统的家庭中,他的先世都是周代的史官。其父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学识渊博,见闻颇广,曾“学天官于唐都,受 司马谈作为朝廷史官,有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