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我国有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
《旧五代史》由宋薛居正主持编修,凡150卷。全面反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风貌。本选译本,以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为底本。此次选译,依次选了《梁书》、《唐书》、《晋书》、《汉书》、《世袭列传》里的15篇纪传。如《梁太祖本纪》和《周世宗本纪》,通过这两位统治者的生平事迹及在位时的大事,可以大致看出这段历史的发展轨迹。入选的篇章,不作全译而只译其中重要而精彩的部分,对于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和生僻的字、词,做了简要的注释。译文采用忠实于原文的直译的办法,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国语选译(修订版)》是我国秦以前的一部历史典籍,记述了上起西周穆王伐犬戎(前967年),下到智伯灭亡(前453年)春秋时期及其前后的约.5 00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部分史事。分为《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共21卷,7万余字。各语次序的排列,体现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亲疏关系,把鲁、齐、晋、郑排在前边,既说明这4个诸侯国和周亲密,又表明编者重视诸夏(中原诸侯国);把楚、吴、越放在后面,除说明这3个诸侯国和周疏远,又表明编者轻视夷狄(边远少数民族诸侯国)的观念,这是春秋和战国初期的时代观点。
《三国志》是我国有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
《国语》是我国秦以前的一部历史典籍,记述了上起西周穆王伐犬戎,下到智伯灭亡春秋时期及其前后的约500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部分史事。
在中国历目前,春秋时代是一个风云际会、列强争霸的时代。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越国,本来是两个落后的诸侯国,僻居东南一隅,被中原各国鄙视为“蛮夷之邦”。但春秋中叶以后,吴、越两国相继崛起,凭借强盛的军事力量,东征西讨,问鼎中原,一度跻身霸强之列。《吴越春秋》记叙的就是吴国、越国的这段历史,特别是吴、越两国争霸之事。 《吴越春秋》的撰者赵晔,字长君,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据《后汉书·儒林传》记载,赵晔因耻于做一个侍奉别人的县吏,遂不远数千里,到犍为资中(今四川资阳),从有名经师杜抚学习《韩诗》,潜心经籍,长达二十年。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西征犬戎,下至晋智伯被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初期到秦国统一共240年的历史,描写了12个诸侯国精彩纷呈 的盛衰历史。本书记载了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们在游说列国时所提出的种种有关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主张和策略,以及他们游说活动的情况和过程,充满了雄辩的论 述和辩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书选译了《金史》中的本纪两篇、志序两篇、列传十四篇,凡十八篇。主要是选金代政治、军事、文化方面具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人物,同时兼顾可读性较强的篇目。
《贞观政要》是由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其内容以记言为主,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的各种问题做了记录,此外一些 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也出现在其中,后人亦能从该史书中看到当时一些关于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于开元、天宝之际。吴兢深感有必要总结一下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楷模和指导,这便是吴兢撰写《贞观政要》的初衷。因为 吴兢的良苦用心和政治指导,《贞观政要》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和珍视,作为管理者施政的鉴戒。 《贞观政要》虽然属于记载史实,但他一反过去纪传体或编年体的繁琐写法,对传统的记言体裁又加以改造更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贞观政要》。吴兢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
本书分为七类,即儒家通鉴、法家通鉴、佛家通鉴、道家通鉴、兵家通鉴、纵横家通鉴、阴阳家通鉴。该书从文化入,从历史事例出。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枯燥的事例和说教,而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和需求。当灵根深种的时候,历史和现实的智慧就会犹如泉源汩汩流出。该书还配以有关插图,插图再配以说明、精解,其想象的张力会使人更易进入新的境界。
《南齐书选译(修订版)》是我国古代正史《二十四史》中的第七部,记载了南朝萧齐政权二十三年的历史。初名《齐书》,后世因为要与唐代李百药所著《北齐书》相区别,遂称《南齐书》。作者萧子显(487-537年),字景阳,南兰陵郡南兰陵县(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出身于南齐皇族,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豫章王萧嶷的第八子。他七岁时,即受封为宁都县侯,十三岁以王子例拜给事中。进入梁朝后,依照规定降爵为子。在梁朝历任记室参军、司徒主簿、侍中、国子祭酒、吏部尚书等职。梁大同三年(537年)出任仁威将军、吴兴太守,不久即病逝于吴兴郡,终年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