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 孝 是上天所定的规范,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女孝经》仿《孝经》分十八章,章首皆假班大家以立言,也是中国古代对女子进行教育的优秀读物。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儒家原始经典之一,完成于战国中后期。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是了解孟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直接、可靠的资料。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墨子》是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典籍,现存五十三篇,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纂而成。书中主要阐述了墨家的 兼爱 、 非攻 、 尚贤 、 尚同 、 非命 、 非乐 、 节葬 、 节用 等观点。墨家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 显学 。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黄帝内经》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 、 脉象学说 藏象学说 等。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学者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育子孙,确保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作的一部家庭教育教科书。全书一共分成二十篇,涵盖了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颜之推的家教理念,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列子》今本共有八篇,合共一百四十三章。其中,说理文字有三十五章,故事文字有一百零八章。《列子》*精彩的地方在于记录了一百多个寓言故事,很多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国学经典诵读本》(全16册)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典籍三十余种,采用简体、横排、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完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全书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启蒙、孝经》《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阴骘文)》《了凡四训》《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选》《诗经》《易经》《道德经、庄子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心经、金刚经(附:佛说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地藏菩萨本愿经》
白话佛经系列。
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的整个封建社会中,还有不少思想家和学者写过类似的著作,其中也不乏的作品。 五十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建国前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这套丛书彙集了清代学者校勘、注释子书的成果,较为适合学术研究的需要。但其中未能包括近几十年特别是建国后一些学者整理子书的新成果,所收的子书种类不够多,断句、排印尚有不少错误,决定重新编辑出版一套新编诸子集成。 新编诸子集成收入先秦到唐五代的子书,着重选收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的。个别不属于子部的书如班固的白虎通义,因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也拟选入(用清陈立疏证)。 全书将分两辑出版。 辑所收子
李春青主编的《北师大名师伴我读庄子(小学中高年级卷)》内容简介:《庄子》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成书大约在战国时期,由庄子及其弟子、后学所作。全书今存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的思想、文风比较统一,一般认为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则比较庞杂,应当兼有弟子、后学之作。 《北师大名师伴我读庄子(小学中高年级卷)》介绍的《庄子》上承《老子》,极大地发展了道睿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家学习它的无为之治,文学家学习它的浪漫笔法。求长寿的人,从中找到了清心寡欲;不满现实的人,从中领悟了鄙弃功名。醉心于它的人为它作注,反对它的人也汲取它的思维方法。 《庄子》中所蕴含的智慧,怎么挖掘也挖掘不完!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汉族哲学著作,道家作品。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淮南子》原书
白话佛经系列。
《管子》,作者托名管仲,是战国诸子中的重要著作,主要追寻、总结春秋早期政治家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历史经验。其中拥有特色的是他的“富国”主张和消费刺激就业的经济论,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中的奇异一笔,而且
《龙文鞭影》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儿童启蒙读物,*初由明人萧良有编撰,后来杨臣诤进行了增补修订。《龙文鞭影》主要是介绍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故和逸事传说,四字一句,两句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它问世后,影响极大,成为受欢迎的童蒙读物之一。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大学》将人的修身作为核心基础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治国平天下就应该以德为本。 《中庸》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典籍,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庸》,《中庸》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将《大学》《中庸》整合编撰成了一本书《大学·中庸》,里面包含了很多先圣哲人的价值反思和体验,由此也向当代读者展示了他们卓越的思想表述才能,有着很好的阅读价值和 收藏价值。 本书内容有四部分组成:原文、注释、译文、读解。注释简要明了,读解到位,对读者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周默先生爱紫檀,沉潜优游于紫檀之中数十年。他不仅是一位高明的紫檀玩家,还是颇有识见的紫檀研究专家。为了探索紫檀的奥秘,周默先生多年来流连于博物馆、古玩收藏地,并辗转于南方山林幽深之所,数度深入印度、缅甸等国,沿着当年紫檀传入我国的途径,寻找他所需要的资料。其间涉艰历险,矢志不辍。集数十年实地考察和文献推求之心得,成《紫檀》一书。 这是目前我国本系统考察紫檀历史和艺术之著作。本书大大丰富了紫檀研究的领域,发掘了很多不为学界涉略的中国紫檀珍贵文献,对紫檀质料的辨析、中国紫檀艺术的发展等若干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对学界一些模糊的观点作了澄清。
一九九三年秋,荆门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在沙洋县纪山镇抢救性清理发掘了郭店一号楚墓。该墓虽小,发掘前又曾两次被盗,但随葬器物却很丰富,有礼器、乐器、车马器、生活用器,喪葬器、料器、竹简等,根据墓中陪葬物得知、墓主人生活在战国中晚期,其身份为上士。郭店楚墓随葬物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八百余枚竹简,一经公布于世,即在海内外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许多专家学者为之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郭店楚简经过专家们长达五年的艰辛整理,确定为十六篇先秦时期的文献,其中道家典籍两篇,分别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儒家典籍十四篇,分别为《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性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语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著作,也是一部学术史名著。作者颜之推1530—591),字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思想家和史学家。出身于书香门第,著述甚丰,《颜氏家训》最为。该书共二十篇,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颜之推强调教育思想应以儒学为核心,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强调儒学的社会功能,认为儒学经术只是手段,经世致用才是最终目的。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影响全球史的中国谋略·孙子兵法》叙述了孙子的身世和孙子一生事迹,使读者对于孙子其人,有较清晰的轮廓。重点对《孙子兵法》做了进一步分析,就战争原理和战略原则两方面研究孙子军事思想。同时附上《孙子兵法》的原文,及《古代的攻城器械》、《古代的守城器械》、《古代的火攻器械》,就古代作战时各项攻守武器作一分类说明,使现代的读者对古代战争形态有所认识。
这本《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部分。内篇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子自己写的;外篇共十五篇,杂篇共十一篇,一般认为是他的学生或他的后学写的。总的来看,内篇无论是在思想深度上,还是在文笔的雄奇瑰丽上,都代表了庄子的成就,是全书妁精华部分。这一部分的文章,都是议论和比喻交错使用,而纯议论很少,主要是由趣味性强的寓言故事构成,篇与篇之间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有机体。 外篇和杂篇,一般是以篇首的两个字为篇名。篇与篇之间,甚至一篇内的各节之间,很少有组织与条理,因而一般称之为“杂纂”。”。 庄子的思想很复杂,不容易用几句话谈清楚。大体而言,他思想的主体有: 相信宇宙和人生存在着一种自然的法则,即“道”。“道”主宰一切,人应该顺应它,不该违逆它;顺应它是正确的,违逆它就会造成灾难。他主张人
“妙语”者,贵在一个“妙”字。它不必是一本正经的系统理论,也不必是循规蹈矩的训诫教诲,但却必须独具真知灼见的慧眼,闪耀心灵智慧的火花,或启人思路,或发人深省,足以供人流连品味。而一本给当代人看的妙语,不仅要通俗易懂,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有当代性的眼光,能够与当代读者的心灵相通。这是本书作者的初衷,至于是否做到了,还要靠广大读者来评判。如果阅读本书的人们在领悟到先哲的智光时能有一个会心的微笑,那作者就满足了。 本书在编选原文上,主要依据中华书局本《诸子集成》之《老子注》、《庄子集释》、《列子注》、《淮南子》,以及中华书局本《阮籍集》、《嵇康集》,并参考了陈鼓应《老子今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及杨伯峻《列子集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