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作为一部流传久远的古代传统医学圣典,自问世以来,其独特的 中国式 的养生理论一直被广泛应用至今,可以说是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千百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只有像《黄帝内经》这样的东方传统医学养生理论才是真正从人体生命的客观规律出发,帮助人们实现延年益寿的健康养生大法。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它全面阐述了包括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及预防、养生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涉及中医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对中医理论基础的奠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内经》里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成书非常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我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素问》偏重于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等理论阐释,《灵枢》则偏重于对人体解剖、脏腑经络、穴位针灸等说明。每部分各有八十一篇文章,共由一百六十二篇文章组成,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问答形式将医理内容展现出来。 据考证,《素问》和《灵枢》原本是独立的两部书。《黄帝内经》之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黄帝内经·素问》之名,出于唐代医家、《素问》整理者王冰之手;《黄帝内经·灵枢》之名,出于宋代医家、《灵枢》整理者史崧之手。无论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黄帝内经》,还是王本《素问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的秘宝,是预防、保健、护理、生理、病理、病原、病症、针灸、药治、物洽、医疗方法之开端、是最系统、最完备的古代医学理论,是医学的开始,是医国医民、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的要典。 《黄帝内经》18卷,合《素问》、《灵枢》各9卷而成,本书依明崇祯皇帝御医王九达先生之例,将《黄帝内经》分“摄生”“藏象”“经度”“ 运气”“脉候”“色珍”“病能”“论治”“针刺”9卷,再细分为208节,每类均先《素问》而后《灵枢》。再加《黄帝内经广解》开宗明义于前,共成10章。 本书对《黄帝内经》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先以按语对书中每节内容进行提示;再标以《黄帝内经》原文;接着对原文中生难字词备以“音注” 并释义;后继以“义泽”,即将《黄帝内经》原文详细地翻译成白话文,使学习者易于诵读;并附以图表说
黄元御等编著的《黄元御著作十三种(精)》为清代医家黄元御十三种著作的合集:《四圣心源》《伤寒说意》《四圣悬枢》《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素问悬解》《难经悬解》《灵枢悬解》《道德悬解》《周易悬象》此十三种著作均见载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黄元御自三十六岁开始从事著述,苦心经营近二十年,著书十四种。其医书十一种在他去世后不久,即由四库全书编修周永年进呈,全数收录,民间亦有刊本。尤其是在江南诸省,凡悬壶行医者,无不知黄元御,誉为“医门大宗”,其著作、轶闻广为流传。现学术界和民间对黄一兀御的医学思想亦很关注,《黄元御著作十三种(精)》正是为方便广大研习者而出。
东晋葛洪撰,是重要方书著作,内容全面,涵盖临床各科,收载大量珍贵医学史料,对天花、恙虫病、脚气病等的记载均属,提倡用狂犬脑组织治疗狂犬病,被认为是中医免疫学思想的萌芽,对其它疾病的诊疗也频多见地,即使用现代医学理论分析也具有的科学性。葛洪为江苏句容人,但其《岭南中医药文库·典籍系列:肘后备急方》为隐居罗浮山后所做,收载大量岭南常见疾病,诊疗方法也有很强的岭南特色,因此一直被看作岭南中医的重要成果。根据中医科学院藏清乾隆五十九年修敬堂刻本影印。
《寿世青编》:博采各家养生论述并总结病后食疗、用药宜忌的专著 《寿世青编》是清代医家尤乘所编撰的一部养生学著作,体现了尤乘的养生学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未病之前要防病,这是他养生思想的核心;如果病已成,需要用药,也是先食疗,再议药,提出种种用药必须注意的问题;最后作者具体给出了病后调理食疗法,列出食疗秘方117首。三个方面主次分明又相辅相成。本书底本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东溪堂刻本《士材三书》。
《针灸甲乙经》全称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为晋代医家皇甫谧撰成。他参考了《素问》、《灵枢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并将这三部书的有关内容,采用“使事类相从”的方法,将各书相类原文辑集一起,并“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进行编次而成。全书共分12卷128篇,全面概括了针灸史、脏腑经络、病因病理、俞穴、刺灸临床治疗各个方面,是一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丰富宝贵临床经验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