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清初文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选编,吴兴祚审定,中国历代散文精华选集,重要文言启蒙读物,与《唐诗三百首》并称为中国古诗文选本的 双壁 ,鲁迅赞其与《昭明文选》并美。 古文观止 取意一览此书即可观止古文。辑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凡十二卷,二百二十二篇,兼收各类文体,择选贤哲名篇,篇幅较短,语言精炼,便于诵读,代表先秦至明末散文的高水平,极具思想性与艺术性。 清初问世以来,盛行不衰,备受推崇。我国现当代文学大家,如鲁迅、巴金、朱光潜、余光中、王蒙、贾平凹等,皆深受其影响,对其盛赞有加。
★推荐阅读《负暄闲语》:李鸿章得力幕僚周馥家族秘传家训,教您待人、处事、治家、读书 ★推荐阅读 《长短经》:*、南怀瑾、乾隆等一致推崇的谋略经典,真正全本,更全注释 ★推荐阅读《曾文正公全集》:*、蒋介石珍藏的传忠书局刻本简体版 ★推荐阅读《曾文正公家书》:*、蒋介石珍藏的传忠书局刻本简体版 年轻的曾国藩,家境普通,天赋一般。但他不甘平庸,持续改善,终成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成为近代以来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评价说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认为 曾公乃国人精神典范 。 梁启超称赞曾国藩为 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 ,对于他的遗著则是 一日三复 。为了便于每日诵读和自省,更是从上千万字遗著中,精选出*精华部分,摘抄成册。就是这本《曾文正公嘉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本书为 中华诗文鉴赏典从 丛书之一种,系对唐宋诗名作进行文学鉴赏的普及读物。共收录唐、宋两代266位诗人的诗作674首,名家名作基本收入,能够反映出唐宋两代诗歌创作的盛况。每位诗人附有小传。鉴赏文字以介绍作品背景、内容讲析、艺术特色、后世影响等为主,诗中疑难词句,一般在赏析中略作解释。此为第二版,在原版基础上进行了修订,质量 佳。
《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全15册)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典籍三十五种,采用大字注音、正体竖排,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全书包括:《小学经典选编》《千家诗、神童诗、续神童诗、增广贤文、名贤集》《五字鉴、鉴略》《小学弦歌》《楚辞》《古文观止(全二册)》《格言联璧》《养正遗规》《女德启蒙经典选》《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选》《中医启蒙经典选》《六祖坛经》。
《唐诗鉴赏辞典》为 中华诗文鉴赏典丛 之一种,共收录唐代147位诗人的诗作合计504首。每位诗人均加附100字左右的小传,主要介绍生卒年、籍贯、生平事迹、主要作品等,注重吸收近年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本书原则上采用一首诗一篇赏析文章,也有少数难以分割的组诗或唱和酬赠之作,则几首诗合在一起分析。每首诗的赏析文字在1000字左右,篇幅较长的篇目如歌行体《长恨歌》《琵琶行》等作品的赏析文字则控制在2000字以内,务求行文简练,达意为主。鉴赏内容大致包括如下内容:作品背景,内容讲析,艺术特色,后世影响等。诗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名物、典故等,一般在赏析文章中略作解释。本书部分篇章附有与所收诗词内容相关的插图,冀图从另一侧面反映唐宋时期的风土人情与时代风貌。书末附有近体诗的格律常识、唐代诗人年表,谨供读者参考。此为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因词人辈出,作品繁多,故宋词历来多以选本的形式出现。其中,被誉为 晚清四大词人 之一的上彊村民于1924年编定的《宋词三百首》,无论是代表性还是流传度,在近代都位居前列,是诗词爱好者品读宋词、领略宋词之美的上佳之选。 底本可靠,选篇更丰富。 本书以 1934 年神州国光社出版的近代词学大家唐圭璋先生所著《宋词三百首笺》为底本,为弥补底本在选词上偏南宋轻北宋、重婉约轻豪放的不足,对词人与词作做了增补,并按词人出生先后顺序重新编排,收录宋代词人87家,宋词313首。同时,为了让读者一览词的千年流变,又从唐、五代、元、明、清词中精选16首。只此一书,即可领略千年词作风华精粹。 全本全注,无障碍阅读。 新增词人小传,介绍其生平事迹、主要成就及其词作的风格与特色。注
《中華經典誦讀教材》(全18册)遴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典籍三十五種,采用大字注音、正體豎排,是一套專門用於誦讀的經典教材。經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復校對,標點、注音參考學者註疏,力求準確無誤。適合作為少年兒童的經典誦讀教材,也可以作為成年人學習經典的誦讀讀本。 全書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啟蒙、孝經》《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陰騭文)》《了凡四訓》《女四書、女孝經》《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禮記選》《詩經》《尚書》《左傳選》《易經》《道德經、莊子選》《唐詩三百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心經、金剛經(附:佛說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
作为文学样式之一的词,其鼎盛之时在两宋时期。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阆苑里的一朵奇葩,它以奇崛的姿态、脱俗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铸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辉煌,与唐诗并称双 。《宋词鉴赏辞典》图文并茂,共选两宋词人一百余家,词作370余首。每位词人的作品前列有词人小传。注释力求简明,疏通词义;鉴赏则力求以简练、精要的艺术分析,阐释词作的意象、情蕴和表现技法, 读者进入宋词的殿堂。此为第二版,在原版基础上进行了修订。
本书为 中华诗文鉴赏典从 丛书之一种,系对唐宋词名作进行文学鉴赏的普及读物。共收录唐五代两宋时期122位词人的词作435首,名家名作基本收入,能够反映出由唐而宋期间词这一文学样式逐步发展壮大的历程。每位词人附有小传。鉴赏文字以介绍作品背景、内容讲析、艺术特色、后世影响等为主,作品中的疑难词句,做了简要注释。此为第二版,在原版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提高了质量。
《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曾国藩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祖籍浙江慈溪,生于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袁枚自幼聪明过人,十二岁时就考中秀才,二十一岁前往广西探望叔父袁鸿,为广西巡抚金鉷所赏识,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是当时应试者中年龄小的一个。落榜后两年,应顺天乡试,一举得中。并在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后外放,曾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地知县,乾隆十三年(1749)辞官在小仓山下购筑随园,隐居其中,此后除乾隆十七年短暂出仕以外,一直优游其中近五十年,作诗、游历、授徒,自号随园老人。 以乾隆十三年(1749)隐居于随园为界,袁枚的人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读书应考,积极进入仕途,并在几任知县任内勤勉为政,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但由于生性散漫,时常遭人非议,沉于下僚,得不
中华诗文鉴赏辞典类图书是一套重在普及、雅俗共赏的图书。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古典诗词源远流长,荟萃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诗经》算起的三千多年诗史中,名家辈出,璨若群星;佳作纷呈,争奇斗艳,散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学习、赏析古典诗词是代代国人乐此不疲的幸事。我社组织的这套鉴赏类丛书,部头稍小,选目更精,辞赏文字更注重原作内容的串讲,少一些枯燥无味的考据,在解释清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再引导读者进行艺术欣赏。此为第二版,在原版基础上进行了修订,读者定位为大、中学生及古典诗词爱好者。
在唐宋词目前,辛弃疾历来以豪放著称。而“豪放”既体现为由题材、意境、情感等结合所呈现的创作风格,又体现为一种放笔快意、摆脱束缚的创作个性。 辛弃疾在词体写作上如此全方位、大尺度的出位与突破,无怪乎时人评曰:“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徐鱿《词苑丛谈》引)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为通行既久、已成习套的词体开出新境,使词的创作摆脱羁绊,进入自由的境界,从而带来了宋词繁荣发达、多姿多态的昌盛局面。
《元曲鉴赏辞典》是 中华诗文鉴赏典丛 丛书之一种,所选作品大都为散曲和杂剧中久为传诵的曲子。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举凡四时风光、男女情爱、旅愁乡思、人生况味、隐逸情趣、感时怀古等,均有名作入选。所选作品手法多样,风格各异。全书编撰体例分为原曲、作者简介、注释、鉴赏及插图。其中, 作者简介 力求言简意赅。 注释 疏通曲义,求其简洁准确。 鉴赏 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优美精当,有助于读者掌握原曲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作者长期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功底深厚,在鉴赏曲子时,尤其注意发掘原曲的意境及主人公的思想情绪,借以引起今人的共鸣,同时还恰当地援引一些意境相同的诗词与之对照,以便加深对曲意的理解。 插图 以视觉形象与曲境交相辉映,触发读者的通感。此为第二版,在原版基础上进行了修订。
海天出版社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古典文学基本知识,适应读者阅读需求,由编者编刊了这部《清言小品菁华(精)》,全书选录明清作家20人清言小品22部。 《清言小品菁华(精)》(作者诸伟奇、敖堃)收录了《归有园麈谈》;《小窗自纪》;《琼琚佩语》等作品。
本书按诗歌的创作时间顺序编排,每首诗后皆系出作者的创作年龄,收录的诗歌包括《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赠长沙郡公族孙并序》、《咏贫士七首》等。
《包青天奇案》,原名《百断奇观重订龙图公案》,收录宋代包拯审案断狱的短篇故事一百则。包拯是北宋仁宗时的名臣,曾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以审案明察、执法严峻、清正廉洁、不畏权贵而知名。包公甚至还被神化,不只审理人间的冤狱奇案,连阴间的案件也能管了。明代中叶,政治极其黑暗腐败。老百姓盼望有清正廉明的“清官”出现,而统治者也需要有“清官”来澄清吏治,缓和矛盾。于是,歌颂清官的明察与廉洁的公案小说开始流行。凡是有关疑难案件的审判故事,往往都推到包公身上,便有人把流传在民间的包公故事搜集起来,掺杂一些史书杂记的材料,编成了《包青天奇案》这部包罗着百件讼案的话本总集。本书始成于明万历年间,因坊间辗转翻刻,版本繁多,此处以最为通行的清嘉庆十三年李西桥作序的藻文堂刻本为底本,参校以拓本,
《七侠五义》是由清代文人俞樾对《三侠五义》进行润色修订而成的小说,是我国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性著作。全书一百二十回,可分为三个部分:前二十七回,以“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为引子,写包拯成长、入仕,断案折狱等情节;第二十八至六十八回以展昭与白玉堂的“猫鼠”争雄为线索,写“五义”归附包公以及包公与权奸庞太师的斗争;后五十二回以颜查散巡按襄阳为中心,写众侠义与叛逆襄阳王及其党羽的斗争。该书情节曲折,语言风趣,人物形象鲜明,极受读者喜爱。 我社出版的《七侠五义》是以光绪十六年上海广百宋斋印本为底本,进行校点、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