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庚午(28)日这天,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聚集在许昌附近颍阴曲蠡(今河南临颍)的繁阳亭。当汉代后一个帝王刘协把皇帝玺绶移交给一个青年时,历时400多年的汉帝国已正式宣告结束,一个新的王朝魏国已正式诞生。禅让的典礼结束后,这位青年还站在受禅坛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许久,他才环顾了一下周围的大臣,慢慢地说出了一句意味良深、分量极重的话:虞舜、大禹的事情,我今天终于知道了。这位青年就是魏文帝曹丕(字子桓)。这一时刻离他34岁的生日已没有几天。回忆起34年来动荡不安、辛苦备尝的生涯,他的这一番感慨,确实是历经沧桑的人生体验。
中国是诗的国度、文的国度,古代诗文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为了便于诗文的普及和收藏,自古以来就有一些学者仁人在做着遴选编纂的工作,每个时代都有一些的选本涌现出来,泽被当世,并且穿越历史的时空,流传下来。古人编辑的诗文选本为我们保存了不少名篇佳作,也为我们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审美趣味提供了依据。古 人在筛选篇章、分门别类、议论评点和抄录刊印的过程中向我们客观地展现了他们内心深处对诗文的理解和审美尺度,为我们追寻古代文学观点的流变打开了通道。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本书选取了欧阳修的作品多篇,配合注释和品评,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有明一代,文学煌煌,小说、戏曲成就斐然,尤其是散文创作领域,风格多样,流派纷呈。明代散文在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地位重大。今该本选取宋濂、刘基、王守仁、归有光、徐渭、三袁到张溥、夏完淳等不同流派作家的代表作,体现了近三百年的明代散文发展历史。
胡适是一位擅长演讲的大师,梁实秋称誉胡适的演讲具有“邱吉尔风度”,他的演讲题材从说教的人生意义话题,到枯燥的学术问题辨析,从敏感的政治文化热点问题,到冷僻的个案研究介绍,胡适都能通过一场生动、通俗的演讲,打动周围的听众,使听过他讲话的人对他永生难忘。本卷收录胡适演讲中与读书、教育有关的部分。
丁敬尤精篆刻,擅长切刀法,为“浙派篆刻”开山鼻祖,“西泠八家”之首。有《武林金石记》、《砚林诗集》、《砚林印存》、《寿寿初稽》等。《丁敬集》收录丁敬诗文作品,含《砚林诗集》四卷,补遗一卷,续补遗一卷,录丁氏三子诗文作品。是了解丁敬生平、艺术思想、创作经历的重要文献。
《子不语/古典文库》,又名《新齐谐》,笔记小说集。凡三十四卷,正集二十四卷七百四十五篇,续集十卷二百七十七篇。该书有乾隆五十三年(1788)随园自刻本、嘉庆二十年(1815)美德堂刻本、民国三年(1914)上海锦江书局石印本等。此次整理,以随园自刻本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