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家书》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影响深远的作品,为世人修身、教子的经典读本。编者以李鸿章、李瀚章兄弟编校的光绪己卯年(1979年)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为底本,采用简体横排,新式标点,完整收录,绝无删节。更加在原书内容基础上,补充曾国藩家人对应的来信,形成了这本《曾文正公家书》(增补版)。随书附赠《曾文正公家训》(增补版)。 全书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发,可谓事无巨细,一皆覆载。 增补的家人来信,综合参考了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版《湘乡曾氏文献》、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版《湘乡曾氏文献补》、海南出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庚午(28)日这天,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聚集在许昌附近颍阴曲蠡(今河南临颍)的繁阳亭。当汉代后一个帝王刘协把皇帝玺绶移交给一个青年时,历时400多年的汉帝国已正式宣告结束,一个新的王朝魏国已正式诞生。禅让的典礼结束后,这位青年还站在受禅坛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许久,他才环顾了一下周围的大臣,慢慢地说出了一句意味良深、分量极重的话:虞舜、大禹的事情,我今天终于知道了。这位青年就是魏文帝曹丕(字子桓)。这一时刻离他34岁的生日已没有几天。回忆起34年来动荡不安、辛苦备尝的生涯,他的这一番感慨,确实是历经沧桑的人生体验。
《冷庐杂识》为“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清陆以湉(1801——1865)撰,共八卷,是作者根据自己读书所得及平昔见闻随笔漫录而成。记载了清代以及清以前文人学者的学行、经历和交游情况;对历代史实和人物,《冷庐杂识》中也有评述,其中论述兵法的条目较多;也记及作者对经史著作、诗词典故、金石碑文、文字书画、地理沿革、医理药方等的研究和考据成果;另外书中还收录了一些诗词联帖、印文、砚铭、箴言、记述了三吴地区的山水名胜,均可资后人参考。
《两般秋雨盦随笔》是一部著名的丛著杂纂类笔记,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四类:稽古考辨、诗文评述、文坛逸事、风土名物。由于作者性贯灵犀,博设经典,因而该书中提供的许多资料很有价值,对古代名物佚事的考证论述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中国那些事儿(夏商周)/线装经典》以夏商周三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中国夏商周三朝的历史。内容涉及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姜太公钓鱼、武王伐纣、烽火戏诸侯等。...
本书是《百年河大国学旧著新刊》系列之一的《天问研究》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屈原的生平及作品编年、从《天问》中所见屈原的唯物论思想、《天问》的写作年代及地点、《天问》对于上古史研究的贡献、从《天问》中所见的春秋末年楚宗庙壁画等内容。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的女词人,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脍炙人口,也是古典文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徐培均先生在前人研究整理的基础上,重新辑校李清照的作品,将她的诗、词、文汇成一书。对于最负盛名的词作,选用罕见的明汲古阁未刻词本作底本,校本则采用同样罕见的清汪玢辑、劳权手校本和清沈瑾钞本等,颇具校勘价值。同时对诗、词、文作品尽可能作了考证编年,辨析原委,理清脉络,纠正讹误,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原作。书中还收录了历代对李清照的评论资料和新撰的年谱。全书收罗完备,笺证有据,资料丰富,颇便阅读,亦极便研究者参考。
《四友斋丛说》,明朝何良俊撰,李剑雄校点。本书三十八卷,凡经、史、杂纪、子、释道、文、诗、书、画、求志、崇训、尊生、娱老、正俗、考文、词曲、续史十七类,内容博杂,多涉明代故实,于淞沪吴门人物、掌故,及经史、文艺之考证、评论尤丰,多有可资参考者。本书以万历七年张仲颐合刻本为底本,参校其他诸本,择善而从。
《浙江文丛:宗泽集》宗泽(一〇六〇-一二一八),宋代抗金名将,婺州义鸟县(今浙江义鸟)人。早年历仕州县,有政声。靖康元年(一二二八),金兵南侵,宗泽时任知磁州,遮留出使金营的康王赵构,部署抗金。靖康之变后,宗泽支持康王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出任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收聚溃兵,招抚义军,重整京师防务,挫退金军攻势。同时,宗泽多次上疏议请高宗回銮京师,开始北伐,但均未得到高宗响应。宗泽忧愤而卒,临终前三呼『过河』。 宗泽诗文,有《宗忠简公集》传世,明清间几度刊刻,有正德辛未(一五一一)刻本《宗忠简公文集》、嘉靖辛亥《一五五二刻本坌里刻宗忠简公文集》、崇祯丙子(一六三六)刻本《宗忠简公集》、康熙辛未(一六九一)刻本《宗不忠简公集》、康熙丙戌(一七〇六)刻本《宋东京留守宗忠简公全集
宋蜀刻本唐人集为我国宋代四川地区刊刻的唐人别集,经元、明、清官私收藏,辗转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之宝。这批珍本校勘精审,版式疏朗,字体遒劲,纸墨精良,集中体现了宋代四川成都、眉山地区的雕版印刷情况,在研究中国的雕版印刷史和版本目录学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又由于这批书的刊刻年代在现存刻本中最接近于作品年代,因此对于研究作家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政治生活等方面亦有重要价值。影印本版框尺寸悉准原书,印章据原书套红。 此蜀刻本为孤本,旧为元翰林国史院馆藏,明清时由藏书家收藏,现藏国家图书馆。
浙江省文化工程项目成果。这是编者几十年研究戴复古的成果,堪称是目前校点精准、收诗文最全、为学界提供一本可信可用之全集。本书以台州丛书甲集本《石屏集》为底本,参校四部本、四库本、名贤本、宋诗抄本等版本互校。序言由社科院刘扬忠研究员、浙大教授胡可先各一篇;前言由校考结合几十年研究成果写成;计诗七卷词一卷,整理收集佚诗佚词84篇,佚文2篇,合为一卷,附录族人诗一卷,原序跋一卷,校点者论文选录一卷,共十二卷。
张岱生前即手编文集,请友人据其手稿钞写待刊,编成《瑯嬛文集》,诗为《张子诗粃》,文为《张子文粃》。后其手稿诗、文分别流传,清光绪间人据其文刊刻成集,手稿之文遂佚。而诗未及刊,仅存手稿。《张岱诗文集(增订本)》系由整理者重编,诗、文各选底本,精加校勘,核其前后文字异同,由此可体会作者入清之后的心态变化。又从稀世文献中辑得张岱佚诗七十余首、佚文六篇,拣择补入张岱友人白岳山人王雨谦所作评语。书后附传记、序跋、书劄、年谱等相关资料。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阮籍集校注》是陳伯君先生的遺著。陳伯君名紹功,以字行,湖南湘潭人。一九二○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在校時曾師事黃侃、黃節、馬敘倫、吳梅諸先生,畢業后從事教育、新聞等工作,性耽文史,長于詩詞。在本書之前,阮籍作品向無詩文合集的校注本,唯《詠懷詩》部分有黃節等人的注本行世,本書是次對阮籍詩文進行逐篇校勘和注釋的整理本,其中引用大量手史料,既能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時也有很多獨到的見解。
《台湾外志》又名《台湾外记》,主要记述郑成功、郑经父子收复和开发台湾的经过,以及清政府与郑氏之间的军事斗争及和谈史实,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何夢桂著《潛齋文集》凡十一卷,含詩三卷、詞一卷(卷末附有試策一篇)、序三卷、記二卷、雜文二卷。何氏詩文,諸家褒貶不一,其詞則頗有可觀。况周頤謂:“嚴叟佳句工於言情者較多,而氣格雅近沈著,在南宋人詞中不失爲中上之選。” 《潛齋文集》有明成化刻本、萬曆刻本、何之綸本及清刻本、抄本多種版本,本書採用明萬曆刻本爲底本,校以明成化刻本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書後所附何夢桂族孫何景福《鐵牛翁遺稿》,則以《宜秋館彙刻宋人集》本爲底本,參校清長洲顧氏繡野草堂刻本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本書採擇審慎,校勘嚴謹,是宋人别集整理出版的又一收獲,于宋代文獻和文學研究皆有較大參考價值。
《筠廊偶笔二笔:在园杂志》中皆杂记宋荦耳目见闻之事。刘廷玑《在园杂志》,刘廷玑的诗虽流传不广,但其《在园杂志》却独树一帜,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知识性很强,考校字句,辨其是非,是少有的佳作。
《唐宋传奇集》是鲁迅先生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时所辑录的一个唐宋小说选本,它凝聚着鲁迅先生长期的心血和努力,反映出鲁迅先生的学术功力和学术眼光。从其问世至今,已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本书经过时间的洗礼,越发显现出它的价值,它仍是现今乃至今后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特别是唐宋小说的书籍。 本书译文,尽量以直译为主,以期保有原作面目。在直译难以达意之时,在不伤文意的前提下,则以意译,力求做到信、达、雅。篇中的诗赋,亦尽量译出,一些意思浅显、文句平实的,为免伤大雅,则不予翻译。对联具有独特的语意及形式,一经翻译,势必损伤其美,故亦不译。《稗边小缀》为鲁迅的著作,遵从此套丛书体例,以附录形式附在书末,亦不作翻译。 本书的选题、订立体例、汇聚资料,均是程小铭君总其事,程君并亲自对本书前六卷的《离魂
n“线装中华国粹”系列精选流传千年的中国古代国学名著,立足原文精髓,加以全面、细致、通俗易懂的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使读者轻松接受国学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千年前先贤们的思想精华,并从中有所领悟和收获。本系列共有20册。 n
一代才女李清照,因其不同寻常的经历和际遇,创作出非凡卓异的文学作品,百代流传,千载景仰。然而人们是否真正全部读懂了李清照的作品?《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清照集笺注(修订本)》学者徐培均先生倾力之作,被海内外知名学者称为笺释李清照集的“性”著作。此次出版修订本,比原版《李清照集笺注》增加约2万字,是徐先生近年来研究李清照的成果,是更加完善之本。读《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清照集笺注(修订本)》可对李清照身世经历和著作有一个正面的了解。
郑谷是晚唐重要诗人,曾对五代及宋初诗坛发生过很大影响。他与许棠、任涛等九人时相唱和,号“芳林十哲”。他仕途顺利,前期诗大多咏物和表现士大夫的清高闲适;后来历经唐末乱世流离之苦,诗中多悲凉之调。郑谷的诗大多清婉明丽、通俗易晓,其绝句风神绵邈、词意婉约,同时也十分讲究炼字炼句。其《鹧鸪》诗备受赞誉,故有“郑鹧鸪”之称。的“一字师”典故也是由郑谷而来。本书笺注者为唐宋文学研究领域学者,书中收录了郑谷现存的全部诗作,并加整理,注释详尽,附录资料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