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名家选集卷》之一,旨在为普通读者提供一个通俗易懂的读本。本书结构包括原文、译文及注释,注释详实,通俗易懂,让读者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古代文学的渊源。本书是以《四部丛刊》影印宋钞本为底本,参校王琦珍整理的《杨万里文集》。除作参校《全宋诗》,择善而丛。作品大致按年代先后为序,限于本书体例篇幅等方面的要求,作者选注了杨万里有代表性的诗作百余篇,全部词作八篇、以及文十余篇,以馈读者。本书将提高读者您自身的文化修养,激发您对古典文学的探寻兴趣,这是一本优秀的课外教育读物,不妨一阅。
说起孟浩然(689—740),许多人首先想起的是他著名的五言绝句《春晓》(按,题应作《春晚绝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确,这首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落英缤纷的图画的小诗,几乎我们呀呀学语时便牢牢地定格在了记忆中,成为我们许多人启蒙教育中接受的首诗。因而,对于这位写出了伴随我们许多人成长的诗歌的诗人,我们没有理由不进入他的诗世界:在对他作进一步了解的同时,继续从他的诗中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这其实也是我们评解孟浩然诗的目的所在。既然如此,还请先允许我们对孟浩然其人其诗作一概括的介绍,作为前言,弁于其首,权当是我们立足自己的理解为读者所描绘的孟浩然的画像吧! 如果以简练的语言、用一句话来描述孟浩然的话,这句话我们觉得可以这样说:孟浩然是盛唐前期在襄阳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本书为《杜甫集》,共选诗209首,是一本杜甫诗歌普及读物。按照杜甫生活和创作的轨迹分为四个时期,诗歌编序大体按照写作时间顺序排列。在解评过程中,参考并吸收了杜诗学界前人及今人的大量研究成果。为方便读者使用本书,末附”杜甫年谱简编“、”“杜甫著作重要版本”、“杜甫研究主要著作”及“《杜甫集》名言警句”。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祖籍浙江慈溪,生于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袁枚自幼聪明过人,十二岁时就考中秀才,二十一岁前往广西探望叔父袁鸿,为广西巡抚金鉷所赏识,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是当时应试者中年龄小的一个。落榜后两年,应顺天乡试,一举得中。并在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后外放,曾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地知县,乾隆十三年(1749)辞官在小仓山下购筑随园,隐居其中,此后除乾隆十七年短暂出仕以外,一直优游其中近五十年,作诗、游历、授徒,自号随园老人。 以乾隆十三年(1749)隐居于随园为界,袁枚的人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读书应考,积极进入仕途,并在几任知县任内勤勉为政,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但由于生性散漫,时常遭人非议,沉于下僚,得不
《三袁集》分别以孟祥荣校注《袁宗道集笺校》、钱伯城校注《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点校《珂雪斋集》为底本,并参校其他版本,共选诗文193篇。其中袁宗道诗31篇,文12篇;袁宏道诗80篇,文15篇;袁中道诗41篇,文14篇。需要指出的是袁宏道《山居斗鸡记》,钱伯城笺校本未收,此次据《袁中郎十集》补出。其他字句异同均按上述笺校本为准。 本选本三袁诗文分配数量,一是按照其作品数量多少和诗歌反映公安派特色的情况。再是根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其三注重收入反映这些诗人生平以及其诗歌主张、诗歌风格变化的作品。袁宗道是公安派的开风气人物,作品数量少,且高质量的作品不多,因此相对收录的少些。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坚,诗文风格变化也很明显,此次编选也以袁宏道作品为主要骨干。袁中道与其兄长互相应和,诗文作品也有矫正
古典文学精品《浮生六记》,是清代名作家沈复的名作。 全书用自传的形式,将他一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生动地记叙下来,文笔大胆,文辞绮艳,读之令人回肠荡气、蚀骨销魂。书中细腻地描叙了秘而不宣的闺房之乐、生死不渝的伉俪深情,详细地记载了他在海外异邦的奇闻逸事,还汇集了儒道佛三家的养生秘诀…… 一位知名作家透露:“我的轰动效应的小说,灵感来自于《浮生六记》。”林语堂、俞平伯、赵苕狂等诗人学者均对此书爱不释手,纷纷撰文加以评介…… 应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我们特意出版足本《浮生六记》。
中国是诗的国度、文的国度,古代诗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为了便于诗文的普及和收藏,自古以来就有一些学者仁人在做着遴选编纂的工作,每个时代都有一些优秀的选本涌现出来,泽被当世,并且穿越历史的时空,流传下来。古人编辑的诗文选本为我们保存了不少名篇佳作,也为我们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审美趣味提供了依据。古 人在筛选篇章、分门别类、议论评点和抄录刊印的过程中向我们客观地展现了他们内心深处对诗文的理解和审美尺度,为我们追寻古代文学观点的流变打开了通道。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杰作,这个戏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梦中相恋、人鬼结合的故事,曲折反映明代封建礼教、道学与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矛盾,深刻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家庭关系的冷酷和虚伪,热情歌颂青年一代渴望自由幸福而进行的不屈斗争。剧作的情节基本上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生活予以概括、构想的,但人鬼恋爱、还魂复生等关目的描写,又有某些历史根源。据汤显祖《 牡丹亭 题词》所述: 传杜太 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衍之。 本书为《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戏曲小说卷》之一,旨在为普通读者提供一个通俗易懂的读本。 本书结构包括原文、译文及注释,注释详实,通俗易懂,让读者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古代文学的渊源。本书将提高读者您自身的文化修养,激发您对古典文学的探寻兴趣,这是一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父范雩,宣和五年进士,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为秘书省正字,终秘书郎;母蔡氏是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的孙女。 范成大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教育,遍阅经史,善为文章。17岁时,曾应诏赴礼部献赋颂。次年,父亲病故,他抚养弟妹,直到妹嫁,才重操学业,专意科举。后在昆山荐严寺随乐备学习,并加入他们的诗社。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绍兴二十六年起,任徽州司户参军,后得洪适的举荐,被召人杭,监太平惠民和剂局,历任馆职。孝宗乾道二年(1166)升吏部员外郎,因言者论其越级提升,被免职还乡。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十五岁时以明经擢第,元和元年(806)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历仕监察御史,后因触怒宦官被贬。长庆二年,曾短期任宰相。此后历任浙东观察使、尚书左丞、武昌军节度使等。大和五年卒于武昌任上,享年五十三岁。著有《元氏长庆集》。 本书是为一般读者提供的一个选本。原诗文以《全唐诗》、《全唐文》、《唐人小说》为底本,选择了70馀首(篇)。遇有异文,参考中华书局《元稹集》及《元氏长庆集》等,择善而从。 本书是为一般读者提供一个选本。原诗文以《全唐诗》、《全唐文》、《唐人小说》为底本,选择了70馀首(篇)。遇有异文,参考中华书局《元稹集》及《元氏长庆集》等,择善而从。同时在解评中注明“一作×”。对各本中的不同字词,据解评者的见解,择其一而从
古典文学精品《浮生六记》,是清代名作家沈复的名作。 全书用自传的形式,将他一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生动地记叙下来,文笔大胆,文辞绮艳,读之令人回肠荡气、蚀骨销魂。书中细腻地描叙了秘而不宣的闺房之乐、生死不渝的伉俪深情,详细地记载了他在异邦的奇闻逸事,还汇集了儒道佛三家的养生秘诀…… 一位知名作家透露:“我的轰动效应的,灵感来自于《浮生六记》。”林语堂、俞平伯、赵苕狂等诗人学者均对此书爱不释手,纷纷撰文加以评介…… 应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我们意出版足本《浮生六记》。
明清小品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标志,它几乎可以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并提,标志一个时代文学的突出成就。小品这种性质的文体从古就有,《论语》中孔子与从徒“各言其志”;《孟子》中“齐人有一妻一妾”;《左传》、《庄子》、《战国策》、《史记》、《列子》、《世说新语》等古代典籍中具有小品性质的文字就更多了。中唐的韩愈、柳宗元,晚唐的罗隐、皮日休、陆龟蒙,宋代的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都有精彩的小品类文章流传后世。但是“小品”一词本是六朝时称谓佛经略本的词语,只有到明代才成为散文或文章中一个部类的称谓,田艺蘅、朱国祯、陈继儒、潘元恒、王思任、陈仁锡等都以“小品”二字为己集之名;以小品为选集之名的有《皇朝十六家小品》、《图表小品》、《闲情小品》等。更重要的是从事小品创作的文士名家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