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短篇小说491篇。它们或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聊斋志异》将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被后人广为称颂。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吴敬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世界文学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不引经据典、饶有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 《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
康熙中,先五世祖韬叟,宦游江浙间,获交江阴夏先生。先生以名诸生贡于成均。既不得志,乃应大人先生之聘,辄祭酒帷幕中,遍历燕、晋、秦、陇,暇则登临山水,旷览中原之形势。继而假道黔、蜀,自湘浮汉,溯江而归。所历既富,于是发为文章,益有奇气,先生亦自负不凡,然首已斑矣。先五世祖以官事过禾中,邂逅水次,一见倾倒。旋吴之后,文宴过从,殆无虚日。先生亦幸订交于先祖,屏绝进取,一意著书。阅数载,出《野叟曝言》二十卷,以示先祖,始识先生之底蕴,于学无所不精,亟请付梓。先生辞曰:“士生盛世,不得以文章经济显于时,犹将以经济家之言,上鸣国家之盛,以与得志行道诸公相印证。是书托于有明,穷极宦官、权相、妖僧道之祸,言多不祥,非所以鸣盛也。”先祖颔之,因请为之评注。先生许可,乃乘便缮副本,藏诸箧中,先
三国,指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 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期间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一段历史时期 ;陈寿的《三国志》,是记载这段历史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叙事精炼,取材严谨,史实准确,与《史记》、《汉书》、《后汉书》齐名,一起被称为 前四史 。 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市)人,生于蜀国后主建兴十一年,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少年好学,师从蜀国学者谯周(约 201―270),后在蜀国任观阁令史 ;因为不愿屈事宦官黄皓,屡遭遣黜。入晋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晋灭吴后,搜集三国时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国志》;此书以三国并列,实属首创。 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晋书 陈寿传》)此外,还编有《
本书是迄今为止外出版的甲戌本《红楼梦》的校订本。 本书与通行印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以从中窥见曹雪芹生前创作这部小说的早期原貌,并可直接品味到作者的“红颜知己”脂砚斋在甲戌原稿本上留下的1600余条珍贵批语。这是打开《红楼梦》迷宫的一把钥匙! 本书所据底本,是目前发现的11种《红楼梦》指评本中产生年代最早、保存原貌最真切、残缺也较多、但却是最珍贵的一年,由胡适先生1927年发现收藏,现藏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今据1961年面市的影印本校点排印,并悉数收录了原底本及影印本上有关此本的各种资料。 本书自2000年十二月出版问世以来,曾经四次修订,八次重印。此为第五次修订之新版,增补了一些新的珍贵图片,及附录资料。
本书作者以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手法,根据历史事实,详细描写了玄奘一路所经千山万水,并历经艰险和克服困难的情况,更参考玄奘所经各国的地理和风土人情,对中世纪时代西域和印度各国作了忠实的描写。本书讲述了玄奘不平凡的一生,并对以下四个情节作了突出的描写:一、西出玉门关,渡过五烽,经过莫贺延碛,逾葱岭,出铁门,渡大雪山入北印度的一段艰险的途程;二、巡礼佛迹,从渡恒河,游给孤独园,至访问迦毗罗卫国,到鹿野苑,礼菩提树,登灵鹫山;三、从玄奘抵达那烂陀寺、戒日王与鸠摩罗王的争聘到曲女城大施会;四、归国后对译经事业和培养青年人才两方面的贡献及其忠于事业的精神。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贾府为背景,精细地描述出这一贵族家庭的生活画卷,揭示了贾府由显赫走向衰微的过程和原因。小说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干,真实地记录了宝玉与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抗争和最终走向封建祭坛的命运悲剧。《红楼梦》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种种人情世态,从而全面而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表现了作者进步的社会理想。 本书为原文配上注释、评点和插图。注释用于疏通文义,排除字面理解障碍;评点主要用来引导读者从文学性的角度更好地欣赏作品;插图则使阅读形象化,可以拓展想象空间。
内容简介 《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结束(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历史,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秦汉前的一些史家为了某种原则立场,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有时会隐而不言,把意思深藏在记述的文字中,没有一定见地的人,很难发觉,更谈不上理解了
本书为《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之一,以六朝时期《搜神记》等十三种志怪小说为基础,选取文字优美、故事生动的小说,进行翻译和注释,以展示六朝志怪小说的面貌。
新编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必须具备代表性、实用性、准确性、美观大方、经济方便的特点。从此出发,本丛书共收200种左中的笔记小说,上起汉魏(间亦收入或以为属秦汉之前的作品),下迄清末,按《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明清笔记小说大观》分批出版,分为若干册9每册约60奎80万字。所收笔记小说从内容上来说偏重于记事、记人之作。但汉魏六朝,存世笔记小说不多,因此无论是志怪还是志人,尽可能地多收一些。唐宋以后,传奇小说渐多,一些名篇名著,购求比较容易,一般少收。此外、丛书如《太平广记》之类、部头过大的著作、汇集摘抄旧文与已收笔记小说内容多重复者和纯学术性的笔记不收。 收入本丛书的各种笔记小说以作者生活年代为次序排列。每种笔记小说前由校点者撰写“校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根据晋人陈寿《三国志》和南朝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注文中引用的大量野史杂记,并汲取平话杂剧中若干故事情节写作而成的。罗本刊刻于明嘉靖元年(1522),共为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前有弘治八年(1494)金华蒋大器(庸愚子)序,梓行后时人“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庸愚子序),新刊本亦随之大量出现,见诸于后人著录的主要有: 十二卷本系列一一 《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明万历十九年(1591)金陵周曰校刻; 《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夏振宇刊刻; 《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圈点三国志传通俗演义》明郑以桢刊刻。 二十卷系列一一 《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明万历二十年(1592)余氏双峰堂刻,署书坊仰止余世腾批评; 《新刊校正演义全像三
这个本子题名《红楼梦》,因有舒元炜的序而被通称为 舒序本 ,又因曾为红学家吴晓铃所藏,仅存前四十回(五回一册,共八册),而被称为 吴藏残本 。 舒序原本*初为乾隆时期著名藏书家玉栋(号筠圃主人)所有。此前他曾与好友陆耀共同抄录过一个八十回本。这个抄本有一个失而复得的曲折过程,物归原主后已 经残阙,仅剩五十三回。他借来邻家藏本,请舒元炜、舒元炳兄弟担任校雠工作,再把这校订后的五十三回与其余的二十七回合在一起,请人抄录。 舒元炜的序写于乾隆五十四年己酉(一七八九),序中涉及有关后四十回的重要史实: 漫云用十而得五,业已有二于三分。 核全函于斯部,数尚缺夫秦关。 秦关 是 百二秦关 的简略语,原指秦关险要,但在这里显然是代指 一百二十 之数,因为舒序原本是八十回, 业已有二于三分 。这里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