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论语》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共包含20篇,总计约500章。主要围绕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以及他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展开,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注译》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儒藏》总编纂之一孙钦善先生所著,在历代《论语》研究的基础上,集合其多年讲授和研究《论语》的成果,对《论语》全书作了注释和今译。在注释方面,涵盖字词的语文解读、名物典制等内容考实以及义理辨析三个层次,同时注意用材料互证,特别是以《论语》前后互证的方法,求得三个层次的准确解释,阐明孔子的思想及有关文本的原意,一本书还原《论语》的真义。
这套书是从253000多册古籍旧藏里归纳综合,整理出当代人较熟悉的五十余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经典,经龚鹏程、王梦鸥、徐瑜、简宗梧、傅锡壬、张晓风、詹宏志等五十余位学者疏解,用生动流畅的白话文进行了现代诠释,影响深远,被几代华人奉为传家必藏书,更有数百万读者奉其为经典入门的书目。本书特邀知名学者解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参照权威版本为底本,采用不同形式,用通俗的白话文对经典进行了全新解读,并对难解字词加以解释。行文流畅,犹如老师亲临讲课现场;干货满满,让大众读者轻松迈过文言文难懂门槛。
本书由网络人气画手仙女用独特的现代手法绘制了111个传统神怪,神怪均来自传统志怪图书和民间传说,包括《海错图》《子不语》《广异记》《点石斋画报》《耳食录》《太平广记》《菽园杂记》《酉阳杂俎》《博物志》《录异记》《搜神记》《右台仙馆笔记》《山海经·西山经》等。书中不仅展现了手绘的神怪形象,而且系统整理了创作来源,如每一位神怪都有“名字和符号”“典故和介绍”“留印或题字”,为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指明道路。本书装帧精美,复刻古籍之美,适合收藏。
《续夷坚志》四卷,金元好问撰。好问(公元一一九○——一一五七)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析县)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 《续夷坚志》是作者晚年继宋洪迈《夷坚志》而作,虽然没有《夷坚志》那样大的篇幅,但内容是比较丰富的。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是继宋洪迈《夷坚志》、金元好问《续夷坚志》之后出现的一部志怪小说集。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分前后两集,十七门,共五百馀条。书中条《大元昌运》记元太祖、元太宗及元世祖事,显然为元人作品。其馀绝大部分为宋代故事,间有 元代及前代的故事。此书内容比较复杂,其中大部分是志怪故事,但也有少量条目记载了野史记载了野史佚文,似乎是根据前人的成书辑録的。
邓艾民校注的《传习录注疏》首先将《传习录》所涉及的引语和背景知识简明切要地一一注出,为读者扫清了阅读的文字和知识障碍。第二,本书的优选特色在于将《传习录》与《王阳明全集》对照,并将《传习录》上中下三卷打通,对其中在义理上可以互相印证的条目作了贯通的考辨,从整体上把握王阳明的思想;并进一步将视野扩展到阳明后学,通过对王门弟子的著作及其思想的解读,“立体”地展示了阳明学的展开进程——为想深入理解和体会阳明心学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拾级而卜的阶梯。
晚清县学教官训士书,是指晚清时期的县学教谕、训导用来教导治下士子、生员读书、修身、做事的书籍。本书收录八种晚清州县学官训士书和一种县学文牍专集。分别为:谢金銮 《教谕语》四卷,张履《容山教事录》一卷,牛振声《训士琐言》一卷,柯汝霖《铎语》一卷,高继珩《演教谕语》一卷,丁显《秀才须知》四卷,孙德祖《学斋庸训》一卷附一卷, 汪先弼《昌江问俗录初编》四卷附一卷,孙德祖《长兴县学文牍》不分卷。县学教官属于基层文官,他们直接接触、管理、教化普通士人,这些书籍更加展示出,晚清时期面对社会变 革底层读书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海隐书屋》四种包括《海隐书屋诗稿》一卷、《海隐杂记》二卷、《海隐书屋名胜纪游集》一卷、《祖茔讼案》不分卷。清人胡嗣超撰,手稿本。胡嗣超身历清乾隆、嘉庆、道光、 咸丰四朝,此间正值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海隐书屋诗稿》为作者诗歌集,共留诗132首,诗风古朴。《海隐杂记》共记事约423条,内容为作者生活在京城以及游幕见 闻。《海隐书屋名胜纪游集》主要内容为对前人著作进行征引改编及个人游记。《祖茔讼案》主要记录了道光年间清常州府武进县胡氏宗族内部围绕祖茔盗葬以及醮赘、冒姓等问题展 开的诉讼案。
《苏舜钦集》用清康熙商丘宋荦校定震泽徐惇复刊刻的十六卷本为底本,并用另外三个本子校勘,辅以各家校记和各书所载苏氏诗文,计十一种,各本互校,择善而从。
本书整理钱仪吉现存的日记残稿、书信以及部分手札。残存的《衎石斋日记》保存在《衎石斋随笔》一书中,记录了七个年份的日记,正是钱仪吉在京师为宦时期。《衎石先生致弟书 存稿》《衎石家书》多是钱仪吉致其堂弟钱泰吉或家人的书信,内容包括家事、治学,部分涉及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与苏源生书》,是道光十六年至道光二十九年,钱仪吉执教开封 大梁书院后,与其弟子苏源生的书信,内容多涉及治学。《手札拾零》,系钱仪吉与友人杨以增、张澍等的手札。外二种其一《寄定庐》,为钱仪吉夫人陈尔士致钱仪吉的家书。其二 《与衎石兄述家世文字书》,为钱泰吉于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三十年的书信,多涉及整理家族文献事宜。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王令集》内容有南山之田赠王介甫、送黄莘任道赴扬州主学、送黄任道歌、翩翩弓之张兮诗三章寄王介甫、我策我马寄王介甫、无衣一首招黄任道归、效醉翁吟、桃源行送张颉仲举归武陵、我思古人答焦千之伯强、鲁仲连辞赵歌等。
《于北山年谱著作三种之一:陆游年谱》为学者于北山生前代表撰著,于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的陆游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于北山编撰年谱,一改此前年谱纯客观记录之作法,融年谱、评传为一体,关键处不乏自己的评论、分析,体现了学术进步之迹。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最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在其成书前,“三国故事”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唐代,三国故事已广为流传,连儿童都很熟悉。随着市民文艺的发展,宋代的“说话”艺人,已有专门说三国故事的,当时称为“说三分”。元代出现的《三国志平话》,实际上是从说书人使用的本子,虽较简略粗糙,但已初肯《三国演义》的规模。罗贯中在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又依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所征引的资料(还包括《世说新语》及注中的资料),经过巨大的创作劳动,写在了规模宏伟的巨著——《三国演义》。
本书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与当代名家国画系列四种之一,另三种是《诗与画·唐诗三百首》、《曲与画·元曲三百首》、《文与画·古文二面篇》。 唐宋词是中国文学中最有成就的瑰宝之一。它倚声填词,富音律之美,炼字造境,具韵外之味,风格或蕴藉婉约,或疏隽毫放,代表着我国传统韵文发展的又一高峰,在历代读者当中有广泛的知音。唐宋词的总集与选本。自宋代以来,皆有刊刻行世。这次我们推出的《词与画·唐宋词三百首》,首眼于该书的鉴赏与收藏价值,发挥中国传统诗(词、曲)画的互补功能,追求图文并茂,装帧高雅华美之特色。为此,本社以上海古籍出版社,选录各家词309首,力求反映唐宋词的发展概貌,特邀请全国当代知名画家为每首词绘制精美画,使词情画意交相辉映,同时配以古典文学专家撰写的隽永精到的赏析短文,从而使唐宋词这
潘德舆(一七八五——一八三九),字彦辅,号四农,别号艮亭居士、念石道人等,江苏山阳(今淮安市楚州区》车桥乡人。出身于没落的书香门第,十二岁即能诗。十五岁应童子试,成诸生。自十六岁始,历经十三次应考,方于道光八年(一八二八),亦即四十四岁那年中江南解元。继之六度参加会试,终未考取进士。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三月,大挑一等,以知县用分发安徽。四载未得实授,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七月廿七日郁郁病卒于里第。汤腾谓之「叟之用心若日月,惜哉不上白玉堂二二,客观地总结了其可悲的生活历程。王柏心云。「山阳一老殊绝伦,道高自比渭舆莘。可怜槁馘死牖下,明月但照空山坟。更道出后学对四农的无限惋惜。
在盛唐“诗国高潮”中,李白杜甫将诗歌艺术推向很好,以各自的方式,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做出巨大创新,成为后代诗人的立法者。千余年来,历代诗人不断地摩李杜之垒,斩将搴旗,演绎着壮观的诗史进程,但迄今仍未见在整体成就上李杜的诗人。李杜诗歌实为不朽的艺术典范! 《李白诗选》乃“古代诗词典藏本”丛书之一种,全书拣选李白诗精品一百五六十首,加以注释、评赏。在选目与鉴赏方面,力求将李白诗歌自然清真、飘逸入神的艺术魅力呈现出来,从而提示李诗独特的诗性精神。
中国自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以来,传统的农业文明在西方的坚船利炮攻击之下有效被颠覆。
十几年前,随着《曾国藩全集》和以曾国藩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的出版,一个一度曾经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仿佛一件稀有文物被发掘出土似的,立时引起国人的广泛兴趣:官场士林、商界军营乃至市井小民,一时间都以谈论曾氏为博雅为时髦。此风亦波及海外华人世界,华文媒体也争相介绍这位早已被遗忘的曾文正公。 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岂只千百,为何此人能得到众多领域和层次的关注:似乎只要是中国人,谁都可以从他身上说点什么!看来,这就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经历的传奇性,而是此人身上有着民族和文化的负载。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西方文化仗着经济实力的强大,正在向全世界各个角落风卷残云般扑来,大有排斥、压倒一切文化的势头。曾经创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