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论语》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共包含20篇,总计约500章。主要围绕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以及他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展开,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注译》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儒藏》总编纂之一孙钦善先生所著,在历代《论语》研究的基础上,集合其多年讲授和研究《论语》的成果,对《论语》全书作了注释和今译。在注释方面,涵盖字词的语文解读、名物典制等内容考实以及义理辨析三个层次,同时注意用材料互证,特别是以《论语》前后互证的方法,求得三个层次的准确解释,阐明孔子的思想及有关文本的原意,一本书还原《论语》的真义。
邓艾民校注的《传习录注疏》首先将《传习录》所涉及的引语和背景知识简明切要地一一注出,为读者扫清了阅读的文字和知识障碍。第二,本书的优选特色在于将《传习录》与《王阳明全集》对照,并将《传习录》上中下三卷打通,对其中在义理上可以互相印证的条目作了贯通的考辨,从整体上把握王阳明的思想;并进一步将视野扩展到阳明后学,通过对王门弟子的著作及其思想的解读,“立体”地展示了阳明学的展开进程——为想深入理解和体会阳明心学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拾级而卜的阶梯。
梁启超对曾国藩较为推崇,认为其乃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经世致用之人物,常阅读他的作品,并辑录了曾国藩文字作品中,偏重实用、容易记诵的名言,编成这本《曾文正公嘉言钞》。书中所收,大都是事关修身养性、行为处事的名言警句,对读者而言具有比较强的实践和指导意义。在该书序言中,梁启超认为曾国藩在同时代的贤才豪杰中并不属于天才型的人物,但是他“一生得力在立志”,面对各种困苦局面,能坚持不懈,勇猛精进。而他的这种精神,正是普通人也可以学习,并有可能做到的。
《孙子兵法》又名《孙子》《吴孙子兵法》,共13篇,相传为春秋末年有名军事家孙武著。该书总结春秋时期作战经验,揭示战争规律,对战争意义、治军方略、战略战术等多有创见,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我国很早且很有价值的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兵经”“百代谈兵之祖”。同时,《孙子兵法》也是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思想理论著作与散文作品。它所阐述的军事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中,不仅为文史学者所推重,也为当今很多有远见的企业家所钟爱。是世界上有名的三大兵书之一。 《三十六计》约成书于明清之际,每计解说系依据《易经》中阴阳变化等思想推演而成。本书不仅对原著进行注释翻译,还广泛搜集了每一计在历目前被运用之实例故事,对当代读者学习传统文化有较大帮助。本书分为胜战计、敌战计
陆游从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起,由山阴出发,至十月底抵达夔州上任,途经二十余府州军,全程五千余里,历时一百五十七天。范成大自淳熙四年(1177)年五月由成都启程,至十月到达苏州,全程七千余里,用时八十九天。 二人皆以日记体,写下沿途风貌、人文、交游、古迹,和前人作品中相关的内容。各以目的地命名,陆游称《入蜀记》;而范成大归吴,取“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句,称“吴船录”。
《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要弟子整理的王阳明和弟子的问答和讲话,第二部分是王阳明的书信集,第三部分也是问答或者讲话。 本版采用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目前市面不多的“完备而可靠”的版本。为 了打磨出真正精当权威的版本, 采用了民国16年的叶圣陶先生点校内容。 并新增王阳明的生平小传、阳明心学导读。并专门约请译注者为原文 作注释和白话文翻译 ,帮助读者读懂、理解王阳明的精微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