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或曰《国策》,或曰《短长》,或曰《国事》《事语》《长书》《修书》等,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塑造了一系列智慧超群、人格独立、意志坚强的策士英雄形象,创造了一大批今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寓言。对于现代人来说,《战国策》不仅是了解战国历史与学习先秦散文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一个巨大的学习博弈、锻炼口才、提升谋略的智慧宝库。可谓一书在手,终身受益。 本书原文以清嘉庆八年(1803)黄丕烈刊刻的南宋姚宏续注本为底本,又据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所藏清末尊经书院刻本及《万有文库》本做了一些必要的订正。本着去芜存菁的宗旨,本书从原文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章中精选了二百三十二章。这些篇章或是记录了对历史
《论语》是一本记载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语录体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分20篇,492章。两千多年来,它教导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学习、交际、处世、修身、为政。可以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风骨性格、道德智慧,都蕴藏在这本书里。 由于此书年代久远,文字又缺少历史背景,故歧义颇多。现代人常常缺乏历史知识与古文功底,想要读懂读透,活学活用,颇为不易。但若参照前辈学者的解读,必能事半功倍。 唐翼明出身书香世家,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学研究。《论语》一书,他从总角之年读到耄耋之年,历经几十年积淀,方著成这一集注释、译文、导读于一体的《论语》读本。 本书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卷为底本,原文近16000字悉数收录,精心编校。注释详尽,兼顾梳理相关历史人物背景
《世说新语译注》中国传统的志人小说的名著,主要记述了汉末魏晋人物的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全书共36篇1130则,所记人物故事,上起于秦末,下至南朝宋,但绝大部分篇幅记的是东汉末至刘宋初近三丰百年间的人和事。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学、思想等许多方面,因而也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中国志怪小说的*之作。该版本由《聊斋》专家、 百家讲坛 《说聊斋》主讲人马瑞芳选定,收录了《画皮》《聂小倩》《婴宁》等各个类别的经典60余篇,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丰富而精彩的神鬼狐妖世界。 该书由 原文 译文 点评 三部分组成:原文以辽宁图书馆手稿本为底本,参照康熙抄本、铸雪斋抄本、异史本、青柯亭本等,权威严谨;译文明白晓畅,简洁生动,力求保证小说的原汁原味;点评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精彩之处做了简要的分析,以便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部名著。书前有知名插画师付璐绘制的《画皮》《画壁》《狐仙》等精美插画,色彩艳丽,赏心悦目。
《宋稗类钞》是清代学者潘永因在战乱之后藏书尽毁的情况下,从多方购得善本,汇集有关宋代的稗官野史, 事以类分,时以代次 编撰而成。 全书共八卷五十九类,近四十万字,反映了宋代政治、军事、文化、社会日常生活各方面,涵盖极为广泛,可以说是一部宋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前六卷记载宋代帝王的治国方略、官场士人百态、士大夫的逸闻趣事和优良品德、各种性格知识分子的文学修养,以及民间传说、笑话小集,等等。第七卷和第八卷记录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以及草木虫蛇、古玩书画等内容,如宗乘、道教、报应、神鬼、怪异、工艺、饮食、古玩、八法等共十五类,是一部翔实的研究宋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自然环境变迁的原始资料。
《古书隐楼藏书》,共十四卷,作者为清代著名道士闵一得。全书共收录丹书三十余种,内容分为三类:一类为作者注释前人经典著作,如《 阴符经玄解正义 》等;一类为作者自撰,如《 管窥 编》等;一类为引用他人著作,如《玄谭全集》等。本书以儒释之精华,诠释道家之玄妙,句句经典,字字矶珠,是研究明清道教内丹学的一部重要参考资料。 本此整理出版的《古书隐楼藏书》,以1994年巴蜀书社出版的《藏外道书》中所收录的影印本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为原则,对原书不删节,不改动。原书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方便当今读者阅读。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为私塾教学而编选的古文选本,收录从先秦至明末的散文共二百二十二篇。《古文观止》选文,全面而有重点,虽兼及各朝,但突出先秦和唐宋;重点选择思想性、艺术性突出的作品;同一体裁的作品,则从不同角度着眼进行选录,避免雷同;入选的文章篇幅短小,极具特色,广受读喜爱。《古文观止》自付梓以来,广受好评,堪称初学文言文的课本。
本书是黄钊先生深入研读帛书《老子》及其他有关《老子》著作、充分吸取古今注家的成果后形成的校注解析。以帛书《老子》为底本,综合各本校正文本,在保存帛书风格的基础上,择善而从,分析古今注释之异同;分章简析,着重剖析《老子》的哲学思想,从宏观上把握精神基调,从微观上揭示思想内容。是研读帛书《老子》、研究道家思想文化的参考书。
《宣和博古图》乃宋徽宗时皇宫宣和殿所藏三代以下彝器著录、释文之作,洋洋大观,反映了北宋后期皇家典藏情况,于考史、证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其所记录的金文等先秦文字,可补《说文解字》之不足;而其对器物图像的绘制和著录体例,对器物的分类,断代所用的方法,器物纹饰的定名和描述器物术语的确定,对器物的定名等内容,对现在的古器物学研究仍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此谱录的整理,将有利于宋元时期金石学、文字学、古器物学研究的深化。
【内容简介】 《群书治要》是贞观初年著名谏官魏征及大臣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从先前历代帝王治国资政的史料中撷取有关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精要而成的一部匡政巨著。该书上起五帝,下迄晋代,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撷取汇编而成,全书总计五十多万字。是中国历史上套按照经、史、子分类的类书,可以说是唐朝的 四库全书 。 该书曾随唐朝的灭亡而一度在中国失传达千年之久。所幸的是该书被日本的遣唐使带回国后被日本历代天皇及大臣奉为宝典,从而得以保存下来。20世纪90年代该书被重新引入国内得以整理出版。习仲勋同志曾为该书亲自题词,同志经常阅读和引用该书,马英九把该书作为礼品赠送给台湾地区的民意代表,净空法师也撰文倾力推荐该书。这是一部当今国人了解国学的入门书,学人的案头
曾国藩写的家书,在他生前已由其家人部分刊行。光绪五年,在他的门生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主持下,精心编校成了权威的一版《曾文正公家书》,交由湖南传忠书局刻印。全书按时间顺序编排,收录了曾国藩30岁以后写给长辈和兄弟的信件,共10卷,系统记录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等各方面的金玉良言。全书编校周全,制作精良,被公认为权威的曾国藩家书版本。此后刊行的各种家书,基本都是依据此刻本翻刻或排印。 本次出版的简体横排版,就是以传忠书局刻印的这一版《曾文正公家书》为底本。在编校上完全遵从了原版体例和文本。 原版并未收全曾国藩的家书。今次在原版基础上,根据前人搜集整理,增补了《旧本未刊家书补编》398封,和同为李氏兄弟主持编校的两卷本《曾文正公家训》两部分内容。全套书收全曾国藩的家书1305封,完整呈现曾国藩修
本丛书由出版大家王云五先生主编,严选国学经史子集各部中的名家名典,力邀一批学风严谨、学术缜密的文化名家(如南怀瑾、毛子水、杨亮功等)进行注、译、释,博采历代注本,旁搜学界新知,是国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珍品,出版至今再版二十余次,深得学界赞誉。 本书以汉服虔注《春秋左氏解谊》三十一卷为底本,参考了前人今人对晋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三十卷、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的大量研究成果,力求在信达雅的前提下更加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适于大众读者和青少年学生阅读。
周贞亮与骆鸿凯同为现代 文选学 大家,骆鸿凯之 文选学 早已风靡大江南北,周贞亮之 文选学 却因跟各种原因而知者甚少。本书为周贞亮之武汉大学期间《文选学讲义》的首次整理出版,分上下二编。上编十章,讲述《文选》学之起源、意义、编纂义例以及文体、作家、源流等。下编三章,以重要作家作品为例,系统讲述《文选》研究之方法。本书为现代《文选》学奠基作之一,王立群《现代〈文选〉学史》指出: 现代《文选》学的诞生当以周贞亮《文选学》与骆鸿凯《文选学》的问世为标志。 武汉大学王庆元、刘以刚两位教授以河南大学图书馆所藏本为底本,将之首次整理出版,并附录周贞亮《梁昭明太子年谱》。
本书是一部简明精要的《老子》新读本,由四部分构成:老子简历,《老子》章读(本书主体),《老子》整理本,《史记》老子事迹钩沉。《老子》一书思想深刻,充满智慧和哲思。考虑到传世王弼本的历史影响,本书文本仍以王弼本为底本,文字歧义难解处参以马王堆帛书甲乙本、郭店楚简本;同时参考北大藏西汉竹书本、河上公本、傅奕本,使得《老子》一书的样貌基本清晰明了了。希望没有强大文言文基础的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该整理本,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
《南华经句解》,又称《南华全经分章句解》,共四卷,明陈荣选所撰。全书顺文作解,并加圈点眉批,部分题下有解题,其解题、注解、眉批,多节录于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等书,亦多有自出己见者。其所录眉批大多较为精炼,且偏重于艺术技巧分析,对理解《庄子》之艺术特征多有启发。此外,全书亦注重阐明庄子义理,申发庄子思想,且重视以庄解庄,能摆脱林希逸之以儒解庄倾向及陆西星等人之以佛教、道教思想解庄之影响。
《春秋直解》,为郝敬《九部经解》中之一种,全书十五卷,书前另有《读春秋》一卷,可看作是郝敬解《春秋》之 纲领 。正文除僖公部分因卷帙较大分为两卷外,其余诸公每公一卷,卷十四、十五为《春秋非左》二卷,专论《左传》之失。正文体例,先列《春秋》经文,经文大抵以《左传》所附为准,《公羊》《穀梁》经文有异者注于经文后,另间附释音、释地名之小注。所谓 直解 ,可看作是不取原有任何传文,直接从经文出发的解释方式。本次点校,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为底本,校以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两者不同之处,出校勘记说明,以助读者略明《直解》前后修改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