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整理校勘《二程全集》(全2册),是在清同治年间涂朗轩宗瀛刻本基础上整理而成,参考了前辈的标点和校勘成果,做了必要的订正和调整,又搜罗了一些资料作为附录,以存后人反观二程子之大意。
曾国藩写的家书,在他生前已由其家人部分刊行。光绪五年,在他的门生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主持下,精心编校成了权威的一版《曾文正公家书》,交由湖南传忠书局刻印。全书按时间顺序编排,收录了曾国藩30岁以后写给长辈和兄弟的信件,共10卷,系统记录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等各方面的金玉良言。全书编校周全,制作精良,被公认为权威的曾国藩家书版本。此后刊行的各种家书,基本都是依据此刻本翻刻或排印。 本次出版的简体横排版,就是以传忠书局刻印的这一版《曾文正公家书》为底本。在编校上完全遵从了原版体例和文本。 原版并未收全曾国藩的家书。今次在原版基础上,根据前人搜集整理,增补了《旧本未刊家书补编》398封,和同为李氏兄弟主持编校的两卷本《曾文正公家训》两部分内容。全套书收全曾国藩的家书1305封,完整呈现曾国藩修
《考工记图》二卷,清戴震撰。此书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做了详解,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戴氏集合了东汉郑众、郑玄注,对《考工记》进行考定,成为补注。此书对《考工记》中的宫室、车舆、兵器、礼乐等,分别列图说明;对文物、制度、字义等加以考证。纪晓岚亲自为此书做序。此书是研究我国先秦文物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此本为清乾隆时期孔继涵微波榭刊本。
《啸堂集古录》二卷,是由中国宋代时期、金石学家王俅所作的一本关于商周以来青铜器及印、镜铭文的书籍,成书约后于《宣和博古图》。全书著录商、周、秦、汉以来的青铜器及印、镜铭文345器。上卷为铭文摹本,下卷附协释文。铭文间有删节脱漏,尤以镜鉴为甚。还收录了《滕公墓铭》之类伪器,但摹刻较精,有研究价值。
《素园石谱》为明人林有麟辑录,全书四卷,共采录宣和以后典籍中所载名石百数种,始于蜀中永宁石,终于松江普照寺达摩石。所录各石俱一一绘图,缀以前人题咏。此本为明代刻本。 全书收录的雅石依造形而分计有山水景石112石、奇石62石、图样石49石、美石7石、姿石7石、研山6石、化石3石。所录各石俱一一绘图,缀以前人题咏,使后人可以直观地领略包括苏轼雪浪石、米芾研山等在内的名石风采神韵。同时还对其用途,如迭制假山或池石盆景作了描述。所撰文字多阐幽发微,颇多品赏心得。因此,无论是从内容方面还是从规模方面来看,《素园石谱》在明代奇石专着中都是颇具代表性的。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是叙述古代民间宗教人物列传和神仙事迹的著作,元代成书,明代完本,作者不详。记载了道、儒、释三教圣贤,每一人物附录画像,计一百二十余幅,于每一像后,叙各神姓名、字号、爵里、封赠谥号、神灵事迹等。然而其中故事并非出自正史,而是杂糅小说杂记,近似于一部短篇文言小说集。近代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叶德辉据明刻绘图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翻刻,所收之人物多于前者。此本即清宣统元年叶德辉校刊本,卷首有叶德辉序,卷末有其跋。
《绣襦记》取材于唐人白行简的小说《李娃传》,在南戏《李亚仙》,元杂剧《郑元和风雪打瓦罐》《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曲江池》等戏剧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全剧总共41出,写书生郑元和进京赶考,与李亚仙一见倾心,彼此相爱的故事。书前有唐传奇《汧国夫人传》,配有16幅配图,图卷景物丰富,布局交错密集,建筑物形式多样,曲折而隐秘,植物皆为自然山林的参天古木,显得苍古而野趣盎然,是明代木刻版画的精品之作。此本据明代朱墨套印本影印。
《明状元图考》一书记载了明代洪武四年至万历三十五年状元76人,分别绘像,后有小传。但书中之记录并非出于史书,而是一些民间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此书受到当时读书人高度重视的书,往往视作读书与修身的励志之作。此本底本为万历三十五年原刊本,存世极为稀少。
《韩文杜律》为郭正域辑评,是编选录韩愈文一卷,杜甫七言律诗一卷,各为之评点。其中《韩文》据宋末谢枋得选本选录,为朱墨两色套印本。首有郭正域 评选韩昌黎文序 ,次为 郭明龙先生评选韩昌黎文目 ,大致按内容题材顺序编次,合计26篇。《杜律》为朱墨蓝三色套印本。首有 评点杜工部七言律序 ,次为 杜子美七言律目 ,大致按年代的先后顺序编次,合计百余首。此书雕印工整疏朗,颜色鲜艳,品相上乘,甚为难得。
《有泰日记(套装全2册)/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五辑)》为晚清驻藏大臣有泰的日记,该日记从有泰在江苏常州地区任职开始,至其担任驻藏大臣期间,直至返回京城,此日记此前仅有驻藏部分整理出版,在藏学研究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此次为该日记首次全面整理出版,可以全面展示晚清大臣面对地方事务和国际事务中的态度和实施策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翠微先生北征录》十二卷,宋华岳撰,采用元抄本为底本。是中国宋代重要的兵书之一。其中蕴含的军事装备思想,对于今天加强军事装备建设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百咏图谱》二卷,明顾正谊绘。明万历二十四年( 1596 )苏州刻本。卷首有陈继儒隶书序,冯大受行楷序,卷末有顾正谊识。凡二卷,上卷含诗五十六首,下卷含诗四十四首,共计百首吟咏之作,即 百咏 。吟咏范围广泛,多美人妓女、采莲种竹、飞絮畔柳、梅菊杏桃、朱唇翠眉、日月星辰、琴棋书画、思春伤秋等。此诗为顾正谊 奉诏犒戍塞垣 , 归途 之暇为消客况所 作 。诗作前附有精致典雅的插图,有一诗一图,亦有多诗共一图者,皆为明诗人兼画家顾正谊所撰、所绘。 冯序评顾氏诗画 : 真是诗中画 , 画中诗 , 兼右丞之二有,擅虎头之三绝 。 《咏物新词图谱》,又名《笔花楼新声》,一卷。新声,即为散曲,本书为散曲集。卷首有王稚登行书序、杨继礼行楷题词、陈继儒工楷序。散曲多为咏物闺情之作。收 南曲六套 :《江南春》《咏
《红拂记》根据唐传奇《虬髯客传》、孟棨《本事诗》中乐昌公主破镜重圆两个故事改编而成,戏剧以李靖在长安谒见隋朝司空杨素开始,杨素家伎红拂倾慕李靖,随之私奔,途中结识豪侠虬髯客张志坚,后同至太原,通过刘文静会见李世民。虬髯客本有争夺天下之志,见李世民器宇不凡,知不能匹敌,遂倾其家财资助李靖,使辅佐李世民成就帝业。书前有虬髯客传和版画十二幅,版画为明代木刻版画中的精品。此本为明末吴兴凌玄洲校刻朱墨套印本。
《便民图纂》为 通书 类农书,内容取材于明代《便民纂》,图则采纳了《耕织图》,约成书于明弘治年间。主要记述吴地农业生产、食品、医药、日常生活以及风俗民情等,凡十六卷,卷一为农务之图,卷二为 女红之图,卷三以下则分十一类,分别是耕获类 ( 麻属附)、桑蚕类、树艺类( 二卷)、杂占类、月占类、祈攘类、涓吉类、起居类、调摄类( 二卷)、牧养类、制造类(二卷),内容庞杂,实用性强。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前二卷为绘图,卷一绘水稻从种植到收割十五幅,卷二绘下蚕、采桑、纺织、制衣十六幅,版画笔法细腻、栩栩如生,图上配文一改《耕织图》五言古体诗为 江浙民间流行的七言竹枝词,朗朗上口,便于推广。是书除了自身富有农业知识,极具实用价值之外,尚保存已亡佚的南宋《耕织图》部分图貌 , 为现今所能见到《耕织图》*早资料。
《春社猥谈》是一部杂纂性质的著作,辑录了唐人李商隐、冯贽,宋人苏轼、洪迈、明人祝允明、徐祯卿等多人的作品。既有民俗的内容,也有奇闻异事,还有部分文史考证。内含:语怪、异林、记事珠、袖中锦、义山杂纂等。前有祝允明序,木刻版画 春社图 两幅。
此书系中国古代营养学著作,着成于元天历三年(1330),全书共三卷。卷一为食物禁忌,聚珍品撰。卷二为诸般汤煎,食疗等。卷三为米谷品、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料物等。底本为国家图书馆藏明景泰七年内府刻本。
《红梨记》是明代戏曲家徐复祚所作戏剧,共四卷,三十出,故事讲述北宋才子赵汝州很仰慕才女谢素秋,便托太守刘辅介绍。刘辅担心赵汝州误了科考,使谢素秋冒名王同知的女儿,与赵汝州夜间会面。第二天却令人告诉赵汝州,说他昨夜所见到的是女鬼。赵汝州大吃一惊,被吓到了,便逃去赴考。后来,赵汝州中了状元,刘辅请客吃饭,使赵汝州、谢素秋见了面,并说明真相。赵谢二人就此成婚。剧中谢素秋、赵汝州两次见面时,都持有红梨花,故以此名。书前有素娘小影一幅,版画插图十四幅,后附《红梨花》杂剧。此为明末吴兴凌氏朱墨套印本。
《龟藏——藏在龟壳里的甲骨文及河洛中国》是一本以甲骨文为中心,进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浅学术大众普及读本”,为系列作品“深藏中国”的部(剩余三部分别为《山藏——藏在秋山里的和田玉与山水中国》《泥藏——藏在春泥里的画珐琅与礼乐中国》《胚藏——藏在胚胎里的通天犀与生育中国》)。 《龟藏》中的“龟”指甲骨文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基因。本书以“龟藏”为名,浅层含义即发现“龟”所暗藏的故事。 全书分“甲骨文背后的双面人生”“河图洛书里的中国”“商王和贞人的世界”“美丽殷商:你去哪儿了”四部分,同时配有大量文物文献价值和历史艺术价值并重的图片。
《百宝总珍集(外四种)》主要说器物的质地特征和时代特征及辩别真赝的方法,其对象为所有传世品及任何来历不明确的器物,是前人在长期的真赝对比中总结出来的知识。编撰方式系由主编约请各方专家选择精善且常见的版本,并参照其他存世版本,进行酌校整理,点校句读。对此书的整理出版,亦有填补空白、保存史料的重要意义。
该书对《太平御览》的文献价值作了重点探讨,在论述过程中,注意通过典型事例来说明问题,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还利用《太平御览》做了《孔子家语》的校勘与辑佚工作,而且颇多收获。该书将《太平御览》置于类书发展史中加以考察,并用专章论述了《太平御览》的承前与启后问题。论文还注意将《太平御览》同其他类书与总集加以比较,从而鲜明地论述了《太平御览》在类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作为一项持续时间2000多年、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历史活动和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海上丝绸之路多起点、多航线,具有不同历史年代的地位和作用,是一笔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这一张由当时东西洋间一系列港口网点组成的国际贸易网,从泉州、广州、宁波、福州、扬州、漳州、蓬莱到越南、泰国、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一路蜿蜒、一路延伸,古往今来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了一道靓丽的、别具一格的、永远无法被替代、永远无法被磨灭的记忆。每一座城、每一个港口、每一处遗迹都有属于它的故事与传说,这一些值得被千秋万世地铭记、这一些值得你我用自己绵薄的力量让它们自此世世代代薪火相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