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塑造了三百多个可敬、可爱、可怜、可憎、可恶的人物,既有形形色色的读书人,也有官僚、选家、僧道、才女、侠客 各色人等在小说中进出往返,连环套接,从而构成了一人一传、前人引出后人的连轴大戏。不仅传神刻画了明清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也精准摹绘了传统中国社会的世态人情,是现代人了解中国古代官场文化、士文化及社会风俗的活字典。 本版《儒林外史》以清嘉庆八年(1803)镌刻的卧闲草堂本为底本,完整收录五十六回全文;再由国学大师陈书良先生亲自主持的若水古社进行专业考校,并对各类官职典章、科举制度等知识点做精准注释,形质兼美,可读宜藏。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在这部书中,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世人不要被 命 字束缚手脚,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 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曾国藩对《了凡四训》为推崇,读后改号涤生, 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袁了凡之言: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并将其列为子侄的一本人生智慧之书。时至今日,《了凡四训》仍然是脍炙人口、滋育身心的杰作。 香港中华道德学会赞美袁了凡以 改造命运的精神,创造自己的幸福,以及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光明前途 ,称此书是创造幸福的宝典。袁了凡及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梦溪笔谈》内容简介:所谓“笔谈”,指的是一种笔记类著作体裁,该体裁的作品一般由诸多分条的短篇集合而成,主要写作方式为随笔记录,如记见闻、辨名物、释古语、述史事、写情景等。除了“笔谈”之外,类似的叫法还有随笔、杂识、札记等。
《列子》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著,至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被尊为《冲虚真经》,列子被封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列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其书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忍经·劝忍百箴》把《忍经》与《劝忍百箴》合到一起,从“忍”字出发,融合百家智慧。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杭州人吴亮汇集历代名人有关“忍”的言论以及历史上隐忍谦让、忠厚宽恕的人物故事,编成《忍经》一书。四年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一个名叫许名奎的人同吴亮不谋而合,博取众资料,编著《劝忍百箴》四卷。《忍经·劝忍百箴》从更全面的角度阐释了“忍”的意义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