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乃在于他能穿透理论的网膜而触及真正的人,这些人可以是夸大的或伪善的,也可以是粗俗的或合理的。所见到的文化,不是刊印在书上的文化的记载,而是群众的活动,是他们活生生的生活的一部分,充满着有哭、有笑、有感情的举止言行,把文化回到了人的生活本身。这种看法上的转变,使社会人类学得到了新的生命。它成了一门充满着生气的科学,成为真正的人的科学——人类学。马老师在学术上的最重要贡献,也许就在这点上。
《辨象:行走于建造与艺术之间》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多哈八日:传统与现代”、“澳洲叩问:兴衰与殖民”、“巴黎的看:艺术与学院”、“在纽约说:合众抑或当代”。书中记录了作者谢小凡近些年来在赴国外考察与游览过程中的思考与观感。但本书并非单纯的游记,首先,作者本人是美术馆的建造者,具有丰富的实际建造与文化工作的经验,他通过自己独特的眼光与视角,针对各国的文化与艺术现象,敏感地提出了与当下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的问题,并根据个人的实践经验,在提问的同时也为这些问题的解答提供了线索。本书的批注者朱青生教授,从学者的角度,在理论的层面上,对书中所提的文化、艺术、社会的问题与现象进行了思考与辨析,并且通过与作者的对话和具有针对性的文章(附于各部分文字之后),将对问题的理解推向了更加
该书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从理论理性层面和实践理性层面对文化哲学的有关论题进行了探讨。上篇分4章分别探讨了“文化现象”、“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下篇分4 章分别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迟滞”、“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机制”、“全球化时代的新文化精神”。 文化哲学或文化批判是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作者在本书中集中表达了自己的文化观、哲学观和文化批判理论。认为文化就是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类生存方式;哲学则是文化精神的外显与升华,并指出文化哲学是新世纪哲学的自觉形态。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诸多文化问题尤其是中国的文化问题作出了深刻而独到的析理。
这是一部关于早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四个领袖人物——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刘师培的研究论著。它不是一部关于凶们的思想传记集。我的注意力放在19世纪90年代初到1911年这一时期他们的思想发展上,并以此作为探索“转变时期”(1890—1911)思想变迁的门径。我之所以选择这四个人物,在程度上是由于他们都在此时期以不同方式扮演了思想界的主要角色。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世界观反映了以往4缺乏研究的这一时期十分重要的思想风貌。我相信,一并分析他们四人的世界观,可以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野来审视他们的思想和时代。然而,这种分析要求我们离开某些现有文献中居主导地位的课题和方法。下面开始的这些讨论将助于正确地表述我的研究。
本书所收之文字,大体上都是关于书、读书、读书人、知识分子的,核心则是知识分子的人格问题,也就是做人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含糊不得。因为我们可以不读书,不做学问,不做知识分子,却不能不做人。做人,才是最根本的。
庶民学派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南亚史研究领域兴起以来,跨越了国家与学科的界限,深刻影响了西方的人类学、政治学、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领域。该学派将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后殖民批评的方法论与本土的文化经验相结合,试图建构新的人文社会科学范式,从而将边缘群体的经验纳入知识生产。本书是次对该学派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其中既有对于该学派知识谱系的梳理,也有对于该学派理论体系的批评,为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新思考边缘群体,包括前殖民地的文学与文化经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书所收之文字,大体上都是关于书、读书、读书人、知识分子的,核心则是知识分子的人格问题,也就是做人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含糊不得。因为我们可以不读书,不做学问,不做知识分子,却不能不做人。做人,才是最根本的。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中通用技术教师作为推动技术与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其技术理解、技术态度与技术行为关乎科技、紧系人才、涉及教育。研究高中通用技术教师的技术教学和专业发展是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本书系统梳理了“技术理解”“技术态度”“技术行为”的概念内涵和组成结构,通过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高中通用技术教师技术理解、技术态度、技术行为的整体现状、个体差异与作用关系,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逐一反思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书可供教育管理人员、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和职业技术教育学及相关专业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为了顺应实践的要求和理论研究的需要,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于2005年开设了文化经纪人专业,并由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水平的褚岩老师担任班主任。本专业专门研究文化经纪理论,并为影视艺术行业培养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本着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秉持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褚岩老师经过3年的探索实践对文化经纪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经纪理论与文化经纪实践相结合,完成了本书。 这本专著将经纪理论和经纪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去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既有的理论水平,又有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以下几方面试图做了一些尝试:力图显现结构的整体系统性,力图实现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尽量使用手资料。本文在借鉴和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横向剖析,纵向拉纲。既有对妇女报刊和女新闻工作者的典型分析,又有整体上的综合。在分析具体妇女报刊和女新闻工作者,以及归纳妇女报刊和女新闻工作者发展阶段的过程中,本书做了一些创新。例如,经过重新考证,本书认为我国位女新闻工作者不是裘毓芳,而是康同薇;经详细论证,本书认为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我国妇女报刊和女新闻工作者的转型期。本书不仅运用个案分析法来研究妇女报刊和女新闻工作者的作品,还用比较法来研究女新闻工作者,力图得到全方位、立体的认识。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为补充现有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可能条件。
本书围绕知识传播这个主题,从基础常识出发,一步步解构知识传播的历史与新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方式不断优化创新,对知识的认知在发生改变,知识传播的方式、模型、结构也日新月异。本书从理论、路径层面剖析了知识传播的有效性研究,既有研究层面的拓展,又结合实际案例,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易学考,反映了作者深厚而扎实的易学功底和严谨而朴实的学风;下篇是易学论,凸显了作者宏大而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敏锐而深刻的哲学思维。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对关涉思想史上一些认识是非问题的考证,其中如关于马王堆帛书易传和王家台秦简易占的章节,也谈到一些研究方法问题。所谓做学问,首先是要去求真,搞清事实的真象,才能谈到正确认识它的含义。在易学研究中作者不赞成耗费精力搞那些穿凿附会、繁琐无用的学问,当然更反对耗费时间去寻找占筮的科学依据。如果我们去做这种学问,将如何去面对后生们的质问?这部书易学论部分的写作,大体有以上这样一种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