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一书叙述了自上古至近世民国成立后中国文化的演变历程,全书共三编。编为上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远古至两汉,是为中华民族本其创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第二编为中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东汉至明代,是为鳊文化输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编为近世文化史,主要叙述自明代至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以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本书是日本当代思想家子安宣邦对福泽谕吉的名著《文明论概略》(1875)的再解读。《文明论概略》是福泽谕吉从文明论立场出发为日本设计的近代化蓝图,曾深刻地影响了日本近代化的走向,后经丸山真男等思想家的阐释,成为介入当代思想生产的经典文本。本书作者把《文明论概略》放回到日本近代初期的历史语境中,并参照近代日本国家实际走过的历史轨迹,运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分析了其中的思想洞见、偏见和内在矛盾。本书通过精读福泽谕吉这部为回应十九世纪后期亚洲发生的巨大转换而写作的著作,提出了如何重新审视历史,应对当今我们所面临的“全球化”处境等问题。
中国的众多古镇,历史悠久,文化丰厚,有旖旎风光,有独特遗存。苏州古城墙、乌镇蚕事、周庄桥话、常州城外古淹城、模范城市南通、宁远卫城……本书收录了学者阮仪三教授多年从事古城保护与研究所撰写的文稿,其中包括部分早年的研究笔记。全书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让关联密切的图片成为文字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丰富,充分尊重读图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时尚。 本书收录了学者阮仪三教授多年从事古城保护与研究所撰写的文稿,其中包括部分早年的研究笔记,翻天覆地几十年后,不少内容愈显其价值。
一个较我们时代更为乐观的时代曾大胆地把我们人类称为“理性者”(Homo Sapiens)。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已认识到,我们并不像18世纪认为的那样如此有理性,那个世纪崇拜理性而且具有一种天真的乐观精神;现代时尚则倾向于把我们人类称为“制作者”(Homo Faber)。但是,尽管“制作者”不如“理性者”那样暧昧含糊,然而,它作为人所专有的称谓甚至更不恰当,因为许多动物也是制作者。还有一种第三功能,可适用于人和动物的生活并且具重要性不亚于推理和制作,这种功能就是游戏。在我看来,“人是游戏者”(Homo Ludens)仅次于“人是制作者”,或许与“人是理性者”处于同一层次,有权在我们的术语中取得一席之地。 把一切人类活动称为“游戏”,这是古代的智慧,但也是一种有点廉价的智慧。那些乐于满足于这类形而上学结论的人不应阅读本书。然而,我
《中国文明的本质:全责组织结构下的公共权力一体化——一种历史哲学的思考》以六卷的篇幅,洋洋数百万字,力图打破以往西方中心论的理论模式,以中国的方式描述中国的历史。它在连续性文明(以政治程序攫取财富从而进入文明)和断裂性文明(以贸易和技术程序积累和聚集财富从而进入文明)两大概念的关照下,通过将连续性文明视为中国历史的一种“主要的发展模式”,以西方断裂性文明作为参照,探索以全责组织和一体化的公共权力为基本原则的中国文明自身的发展道路,包括中华文明起源,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两千年中华帝国的历史及其社会结构、价值、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这种连续性文明在遭遇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之后发生破裂之后,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现代启蒙运动并一直到改革开放所遭遇的问题及其本质。 卷五“
《视觉文化》是一本关于视觉文化分析的介绍性书籍,它将有助于加强我们的视觉文化修养。它并不着力于对特定视觉文本内涵的解释,而是试图教会我们独立解析视觉文本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这是一本理论性的书籍,但是,它把理论建立在例证分析的基础上。《视觉文化》部分介绍各种解读图像的方法,让读者学会从图像的外观、形式、历史、意识形态、符号学、解释学等角度解读诠释图像;第二部分则直接向读者诠释美术、摄影、电影、电视以及其他新媒体图像。
文化与文明之间存在怎样的瓜葛?它们在不同语境中被人们使用时所呈现的权的不同蕴含着怎样的历史与社会意义?它们对我们现在的生活又会有怎样的启发?本书尝试着通过对文化和文明这两个关键词的思想史意义进行追溯而对这几个问题作出解答。
本书介绍了写作的背景和发展,阐述了交际语境写作的概念和原理。从多种角度分析了交际语境写作的要素和写作策略,并落脚到应用中去。大体章节划分如下: 章 外写作理论发展回顾与前瞻 第二章 交际语境写作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交际语境写作:“语境-语篇”的互动构建 第四章 交际语境视域下的写作要素 第五章 基于交际语境的语篇写作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应用
本书介绍了写作的背景和发展,阐述了交际语境写作的概念和原理。从多种角度分析了交际语境写作的要素和写作策略,并落脚到应用中去。大体章节划分如下: 章 外写作理论发展回顾与前瞻 第二章 交际语境写作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交际语境写作:“语境-语篇”的互动构建 第四章 交际语境视域下的写作要素 第五章 基于交际语境的语篇写作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应用
全书内容共分六编。靠前编当时有名学者(如林语堂等)对休闲的本质之理论思考。第二编为当时有名学者(如朱光潜等)对休闲的价值之理论思考。第三编为当时文化名人(如梁实秋等)对休闲与工作的关系之理论思考。第四编为当时文化名人(如丰子恺等)对休闲与社会的关系之理论思考。第五编的主旨是使生活休闲化、审美化,提高生活的品质和品位。第六编为当时有名学者、文人对中国式休闲的理论思考。
《视觉文化》是一本关于视觉文化分析的介绍性书籍,它将有助于加强我们的视觉文化修养。它并不着力于对特定视觉文本内涵的解释,而是试图教会我们独立解析视觉文本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这是一本理论性的书籍,但是,它把理论建立在例证分析的基础上。《视觉文化》部分介绍各种解读图像的方法,让读者学会从图像的外观、形式、历史、意识形态、符号学、解释学等角度解读诠释图像;第二部分则直接向读者诠释美术、摄影、电影、电视以及其他新媒体图像。
对于梁启超,人们所关注的主要是他前期的政治思想文化活动,事实上他在五四时期所提出的新文化建设方案是他思想走向成熟的产物,更具有价值意义,只不过他的这一思想在文化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长期的争论中被遮蔽了。本书紧紧围绕这一被遮蔽的问题,探讨了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理论主张、价值意义等问题。本书既是严谨的学术著作,同时也不乏理论的激情,对于梁启超和五四新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也许能开卷有益。
一个较我们时代更为乐观的时代曾大胆地把我们人类称为“理性者”(Homo Sapiens)。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已认识到,我们并不像18世纪认为的那样如此有理性,那个世纪崇拜理性而且具有一种天真的乐观精神;现代时尚则倾向于把我们人类称为“制作者”(Homo Faber)。但是,尽管“制作者”不如“理性者”那样暧昧含糊,然而,它作为人所专有的称谓甚至更不恰当,因为许多动物也是制作者。还有一种第三功能,可适用于人和动物的生活并且具重要性不亚于推理和制作,这种功能就是游戏。在我看来,“人是游戏者”(Homo Ludens)仅次于“人是制作者”,或许与“人是理性者”处于同一层次,有权在我们的术语中取得一席之地。 把一切人类活动称为“游戏”,这是古代的智慧,但也是一种有点廉价的智慧。那些乐于满足于这类形而上学结论的人不应阅读本书。然而,我
本书是具有类工具书性质的字辨手册,收录了作者多年来悉心搜集整理的常见别字。这数百对别字,数量庞大,几乎将汉语言实际运用中普遍碰到的别字现象一网打尽。辨别时注意从实际出发:因字音出错的,重点介绍读音;因字形出错的,重点辨析字形。除了纠错外,作者还对这些别字进行了透彻的讲解辨析。在具体写法上,大致分为三个板块:一是病例。一题一例,它们来之于现实语文生活,又有差错的典型性。二是诊断。就错论错,一语中的。明确指出错在哪里,错误性质,以及如何修改。三是辨析。在要害处说道理,要让人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这是一部在儒学领域内富于开拓性、创造性的学术专著。以往学术界对儒家某些代表人物的理想人格思想有过论述,但全面、系统、深入地剖析儒家理想人格的诸多范型,还是一个空白。本书对圣贤、君子、成人、醇儒、豪杰、大丈夫等人格范型中所蕴含的伦理、哲学、政治、经济、美学、人生观的分析,以及它们对中国文化影响的研究,使这一令人遗憾的学术空白成为过去。从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出发,得出人贵在“有义”的价值观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的结论。认为,儒家基本精神之一的圣人崇拜,对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各个文化领域,如人生哲学、历史观、思维方式、中华法系、科学活动、审美情趣、生死观念、爱国主义等产生了深远的巨大影响。 富有新意的独到见解,是本书另一个显明特点。如以“兼济”与“独善”的有机组合,为中国古代上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 文化中心 )原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 ,2015年,文化中心更名为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专业化智库之一。2003年,为配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文化中心创办内刊《文化政策调研》,发表了大量研讨新的文化发展观念、参考国外文化政策的得失、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思路的文章。本书通过对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文化政策调研》成果的选编,展现了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年来在文化理论研究和文化政策咨询方面的重要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1世纪以来我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历史进程。
《文化观念的范式转换》一书聚焦数字技术时代的文化观念转型,指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应提高公共制度知识的供给能力,对外文化交流应以促进国民间的 可分享价值 为指归。全书主要分三个部分,分别为*编 新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政策;第二编 当代外国文化政策管窥;第三编 地方调研:让文化的逻辑彰显。书中收录作者多年来发表的文章、撰写的报告以及会议上的发言稿等作品,其中对欧美文化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对《文化多样性公约》的国际政治分析具有新意。
本书是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为目标的学术专著,也是供大专院校及相关人士学习与参考的教科书。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从定义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与分类、人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以及影响其价值评估的主要因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与原则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之不同功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开发与经营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自第八章始,作者分别从民间文学、表演艺术、工艺美术、生产知识、生活知识、仪式、节日以及文化空间等八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盖范畴、普查申报要点以及开发等角度,进行详尽的个案分析,对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全面介绍了视觉文化这个令人兴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通过追溯从绘画到万维网的视觉文化的历史和理论,本书追问:为何视觉媒介会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米尔佐夫提出,是视觉而非文本正在日益成为我们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方式。这是一本富有原创性的著作,研究透彻,文笔迷人,对于分析和理解视觉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米尔佐夫对材料的精湛运用使本书成为一本非常及时的著作,将能立即吸引住许多读者。 《视觉文化导论》全面介绍了视觉文化这个令人兴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通过追溯从绘画到万维网的视觉文化的历史和理论,本书追问:为何视觉媒介会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米尔佐夫提出,是视觉而非文本正在日益成为我们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方式。在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导论性著作中,米尔佐夫探讨了:
《视觉文化》是一本关于视觉文化分析的介绍性书籍,它将有助于加强我们的视觉文化修养。它并不着力于对特定视觉文本内涵的解释,而是试图教会我们独立解析视觉文本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这是一本理论性的书籍,但是,它把理论建立在例证分析的基础上。《视觉文化》部分介绍各种解读图像的方法,让读者学会从图像的外观、形式、历史、意识形态、符号学、解释学等角度解读诠释图像;第二部分则直接向读者诠释美术、摄影、电影、电视以及其他新媒体图像。
《中国伊朗学论集》共收录中伊两国参会代表的致辞、讲话和学术研究论文共23篇。内容极其丰富,涉及了伊朗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中国—伊朗关系史、丝绸之路与中伊文化交流史,伊朗古代和近现代史,中伊两国历史文化的共性比较,伊朗的文化与政治,在华的古代伊朗人物研究,波斯语言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古代波斯苏菲诗人思想研究,美国、日本与伊朗的当代关系,未来中伊关系发展前景的展望等,是目前中国伊朗学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