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汇典主要搜集和整理中国历代的香学专著,粹为一编。目的是展示中国香文化的基本面貌,也为有意了解中国香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个简明而比较全面的读本。而历代香学专著,很多已经亡佚,经过初步搜集和整理,共得中国历代香学专著若干种,辑编成帙。另外,有数种笔记杂著,也集中收录了一些香料条目,如宋代陶谷《清异录》、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的《志香篇》(明代钟人杰等辑选《唐宋丛书》径题为《桂海香志》)、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的《香门》、宋代赵汝括《诸蕃志》中的《志物篇》、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的《论香篇》、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的《香茗篇》、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中的《志香篇》、徐珂《清稗类钞》中的相关内容等,上述笔记杂著中有关香料的条目亦加以辑选,收入本汇典。整理工作主要是蒐集善本,加
本书以一词一文的形式对西方文学及文化批评理论当中的关键用语和时新词汇予以明确阐释,共收录论文83篇,均提供简明扼要的概念解说和背景介绍,对每一概念的发展衍变过程进行了仔细的梳理辨析,且力求外国理论与评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学者的自家见解。 为本书撰稿的60位作者分别来自海内外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其主力阵容是一批常年研究西方文论或讲授相关课程的资深学者和专家。
本书是研究和介绍海派旗袍的专著,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图录》中的一册。共包含五个章节:历史溯源;丽人衣事;罗衣谁裁;云想衣裳;华丽回归。描述了海派旗袍从清末民初到如今的兴衰与发展。本书稿是在研究学者、上海市非遗协会所收集的大量史料基础上成稿的。历史溯源部分使用了许多珍贵的20世纪初期的图像资料,包括月份牌、影视照片等。在旗袍制作技艺的讲述中,笔者从专业的角度将中国传统服饰手工制作技艺充分展现,如“镶、嵌、滚、宕、秀、绘、盘、钉、贴九字口诀”的详细介绍,以及一件成衣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十分生动有趣。
风水产生于古代,一些内容只适用于古代的生产力水平,适用于当时学术思想与相关学术发展状况。到了21世纪,随着城市、交通、通讯、光电、网络技术与建筑装修材料等方面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整体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风水走上了“古今交融、中西科学荟萃”之路,这必然会促进风水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形形色色、惊世骇俗的亚文化形成了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奇观,为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带来了难以抵挡的冲击和活力,也构成了解读的困境。
这是一部在儒学领域内富于开拓性、创造性的学术专著。以往学术界对儒家某些代表人物的理想人格思想有过论述,但全面、系统、深入地剖析儒家理想人格的诸多范型,还是一个空白。本书对圣贤、君子、成人、醇儒、豪杰、大丈夫等人格范型中所蕴含的伦理、哲学、政治、经济、美学、人生观的分析,以及它们对中国文化影响的研究,使这一令人遗憾的学术空白成为过去。从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出发,得出人贵在“有义”的价值观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的结论。认为,儒家基本精神之一的圣人崇拜,对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各个文化领域,如人生哲学、历史观、思维方式、中华法系、科学活动、审美情趣、生死观念、爱国主义等产生了深远的巨大影响。
当今以“可参观性”形式展示文化的场所迅速增多,贝拉·迪克斯等编著的《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对此做了反思,并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旅游、休闲和文化遗产的崭新视角。作者将各类展示的场所放置在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加以分析,其中包括现代旅游业、经济发展策略、对身份的展现、全球化、互动性以及消费中的社会关系。作者尤其关注的是当文化在这些语境中被展示之后,如何发生改变。《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的每一章都尽量生动、浅显地讨论了引起争议的一些关键的理论问题,比如真实性、商品化和再现。这是一本重要著作,适用于文化政策、文化和媒介研究、社会学等专业的本科与研究生,对这些领域中的学者也很有帮助。《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也是文化社会学、文化政治、艺术与
本书以发表于1904年6月《教育世界》杂志的《红楼梦评论》为底本,重新予以标点、校勘,重点注释和辨析《红楼梦评论》中的诸多文史典故,并对以往学界的一些看法提出质疑。书后附录20世纪王国维研究论文论著索引。本书试图对《红楼梦评论》的本真面目作一清晰把握和展示,并为近代文论研究者、《红楼梦》研究者、高校中文系教师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