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一书叙述了自上古至近世民国成立后中国文化的演变历程,全书共三编。编为上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远古至两汉,是为中华民族本其创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第二编为中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东汉至明代,是为鳊文化输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编为近世文化史,主要叙述自明代至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以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中国俗文学史》一书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按时代发展的顺序,从先秦古歌谣谈起,止于清代民歌,依次对从先秦至清代诸朝中国的歌谣、民歌、歌赋、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子弟书等等俗文学样式,做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与论述。 全书共十四章,分别为 何谓俗文学 古代的歌谣 汉代的俗文学 六朝的民歌 唐代的民间歌赋 变文 宋金的杂剧词 鼓子词与诸宫调 元代的散曲 明代的民歌 宝卷 弹词 鼓词与子弟书 清代的民歌 。
“至治馨香,感于神明”,这是中国古代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至高理想,他们将香视为励志、修德、人格完善的妙物。而焚香、品茗、挂画、抚琴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随着历史发展,曾经登堂入室,甚至香车宝马、满城飘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用香也成为了一种祭祀的仪式,保留在庙堂禅寺之中。对我们现代人而言,香是陌生的、是世俗的、是功利的,傅京亮先生的图书,就是想让人们从思想上、从接受上重新认识香,重新体味香,重新感知香,让香和品茶、饮酒、研习书画等传统文化要素一起,伴随人们的生活,增添一分情趣。
吉尔特·霍夫斯坦德教授是国际社会科学刊物索引前百位最常被引用的作者之一,本书即是他的代表作。本书的版于1980年推出,旋即成为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经典著作,其中提出的理论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次引进的是第二版。作者通过在五个文化维度上的对比和研究提出,人们的“心智程序”形成于童年,受到家庭影响,并在各种组织体制中得到强化。在第二版中,作者引入大量全新的文献资料,深入研究了存在于50多个现代国家及其国民之间的思维和社会行为上的异同,将探索价值观上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扩大到了探索行为、体制和组织领域中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提升了本书的跨学科影响力。
本书是一本的人类学著作。深入浅出的阐述人类文明文化史。
“中国文化丛书”致力于介绍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著述”,而不是中国文化“元典”本身;面对的读者对象是普通大众,以推介中国文化常识为基本立足点,过于艰深的学术探讨不在选择之列;在表述上力求深入浅出、简明准确。“大家的文笔,大众的视角”,是我们对“中国文化丛书”的基本定位,愿这套丛书能够为人们搭建一座接近经典、了解历史与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