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是是非非、分分合合一直令读者津津乐道。曾仕强教授根据其独创的 气球理论 ,从三国故事中发现了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将三国故事的情节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相对应,从中会发现宇宙间的所有变化,都受一只看不见的手 规律左右。 人类看得见的所有作为,其实都逃不开看不见的手的掌控,顺应规律会事半功倍,逆规律而行则会事倍功半。 看不见的手也要和人心变化相配合。魏、蜀、吴俱已灭亡,但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却从未中断。读国学,不只是看个热闹,还要从中看出中国人的特性、中国人的传统、中国人独有的文化特色。
书评人、作家绿茶走访27位中国当代文化名家,围绕读书与藏书展开了深度对谈。在书房这一富于智识的精神空间中,书房主人畅叙个人阅读经历,阐说读书观与藏书观。在内容选择极为分散的今天,书对我们意义何在?从他们的故事中,或许能得到某种解答。
本书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后的又一力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进行了一次穿越中国中心地带的旅行,追溯了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脉之一的禅宗,其各代祖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游历经历,并诉说了他多年来对禅的深深体悟。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对其各种角度的解读也屡见不鲜。《西游妖物志》共30章,聚焦 《西游记》中的动物视角 ,按照 动物妖精 在《西游记》原著中的出场顺序,细致考证了各类菩萨、取经团队成员、取经路上制造出八十一难的各类魔怪的身世演变及其在现实中的动物原型。充满趣味横生的观点交融与文化混搭。 在书中,人神魔,佛道儒,民俗文化、动物科普 虚 实 两个世界穿插且互为印证;移花接木、借尸还魂、层叠嵌套、抟土重塑 对比历史版本如元杂剧,分析故事转移、嫁接、人物重塑等演变,一窥吴承恩《西游记》的形成过程。 作者文思活跃,文笔跳脱,用另类视角品读西游,带来一番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这是一个被称为 魔都 的城市,让无数人为之魂牵梦绕: 汇丰银行大楼、中国银行大楼、沙逊大厦,在黄浦江左岸勾勒出最美的城市轮廓; 南京路上的霓虹,淮海路上的 香榭丽舍大道 ,一步步见证它从小县城发展成国际性大都市的沧桑巨变; 石库门、亭子间、公摊水电的老房子 覅多管闲事 与 按规矩办事 是在这里最能节省精力、减少矛盾的处世之道; 假领头、咖啡、海派西餐 这里的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 这就是上海,让你眼花缭乱,让你常有惊喜,也让你见怪不怪。 上海之所以成为 上海 ,是传统的意外,也是边缘的突破。跟随这本书走进上海,感受它的幸运和宿命,体会它的浪漫和市侩,观察它的蓬勃和阴影,从不同的侧面和具体的细节中,理解这样一座不太完美但又追求完美的城市有着怎样的过去,经历着怎样的现在,追求着怎样的未来
《阅读的艺术》辑录了著名出版人、作家聂震宁的六十余篇关于阅读、书籍乃至出版等方面的随笔、评论和演讲。作者从读者、作者身份而进入出版业,从业数十年,对阅读的价值、出版的意义及前景有着长期而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体悟,并以 阅读 为切入点,对整个文化生态有着深入的思考。作者身兼 写书人 与 出书人 ,一以贯之的是一个 读书人 的立场。《阅读的艺术》正是这样一份基于对阅读与文化持久深沉的情感与担当写就的读书之书。 本书包含四个部分,即阅读的哲思、阅读的方法、阅读的随想和阅读的笔记。 阅读的哲思 主要讨论阅读的价值、阅读的目的以及阅读与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关联; 阅读的方法 是讨论阅读的具体方法,它与阅读的哲思一起构成阅读艺术的整体; 阅读的随想 集中了当下形形色色的阅读生活引发出来的一系列思考。而 阅读的
樊登鼎力推荐: 比尔 波特是个特别有趣的老人,一个从金钱社会中自由的人。所谓的世外高人,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樊登读书会推荐: 比尔 波特三部曲《空谷幽兰》、《寻人不遇》、《禅的行囊》、孤独有时意味着,我想找到更深的共鸣。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比尔 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借此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无限向往,从而形成风格独特的 文化复兴 之旅。 空谷幽兰,常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阔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困扰着作者的问题。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
作者寄形于小品,有意延续先秦以来便存在的文学传统。本书即按照撰写的主题,分为 如是吾闻 美与忧虑 时间 空间 等凡十二章。而章下段落如珠错落,篇篇着墨不繁,却微言大义,不失思想性和知识性。 作者长期在人文学科中钻研,通晓德、英、日等多种语言,熟稔古今中外人文经典,故在书中随处可见经典的引援 既有大量的历史文人掌故、禅宗公案,描摹了众多古今中外的知识分子画像;也有词源考据、翻译推敲,分享了作者的治学心得。此外,本书还融入作者个人的生活观察、教学反省、审美体悟,以及哲学思考。片言只语间,耐人寻味。
听老宁波人,讲宁波老事体。 这是一本全方位记录宁波、展现老宁波风貌的人文笔记。 《宁波老事体》由周达章与周娴华父女二人合作完成的一部关于宁波当地历史文化的杂谈。全书涵盖 风土掌故 饮食文化 市井名店 人物逸事 过眼旧事 教育文化 老街追忆 七个方面,共六十余篇文章。所写内容大多为过去鲜有人提及的宁波老事体,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所蕴含的多层次城市文化。 《宁波老事体》的出版,不仅是对宁波历史文化的记录与传承,也体现了作者对宁波往事挖掘的紧迫感和抢救意识。书中所写虽只是宁波老事体的冰山一角,但为后续的寻访与书写提供了范例和动力,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宁波地方文化的传承工作,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夜航船》是明代文学家张岱撰写的一部小百科全书,全书共计二十部、一百二十五类,收录四干余条目。从天文地理到经史百家,从政治人事到礼乐典章,从日用文玩到花鸟虫鱼,从三教九流到神仙方术,广采博收,无所不包。
《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一书分为上、下两册,共收录了楼宇烈教授十分重要的思想和观点精髓达35万余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它最主要和最鲜明的一个特征。什么是人文精神呢?此书围绕着问题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一一展开。人文就是不以武力,而以一种文明的办法,以诗书礼乐来教化人民,由此建立起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的文明社会。《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一书的出版就是为了更好地记录楼宇烈先生一生文化积累的行思感悟,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的呈现留下一份宝贵的资料,以飨读者。
一部关于苏东坡生平与美食渊源的作品,以苏东坡关于美食的诗文记录为线索,循着他为官、游历的足迹,从美食角度还原作为“吃货”的苏东坡的一生。从眉州到黄州、惠州等地,从猪肉、河豚到荔枝、羊蝎子……通过苏东坡在30多地所遇、所尝的70余种食物,勾勒出一条苏式美食路线,从中窥探苏东坡如何把眼前的苟且变成味蕾盛宴,呈现其苦中作乐、笑中带泪的吃货人生。同时,围绕苏东坡作品中由美食引发的感悟,探寻其对饮食、生活的态度,呈现其以食物疗愈身心、拒 内耗的人生哲学。
本书是美国汉学家比尔 波特深度对话中华母亲河的行走笔记,书中囊括了黄河沿途重要历史遗迹、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及作者的所思所感。本书文笔、译笔流畅优美,娓娓道来中尽显作者对大自然的崇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作者的外国人的特殊视角,使得其对途中遇到的诸多现象拥有独特的感悟与思考,这不仅再现了九十年代中国黄河沿岸的风土人情,也展示了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彩云之南》 美国旅行家比尔 波特以其20多年前自己在我国西南云贵黔地区的亲身游历为我们图文并茂地再现了当年有关少数民族风土人情、饮食服饰、婚庆习俗等场景。 比尔 波特深爱中国传统文化,多次游历中国,每次都在不同的文化主题下用文字和照片记录旅行中的见闻,他尤其对中国西南这一地区的美景和神秘充满了向往和好奇。 他从香港出发,经广西
人类的醉酒历史源远流长,然而关于如何应付宿醉,我们能找到的文字记载却如此之少。本书作者毕晓普-斯托尔只好自己踏上了寻求之旅:他与酒吧老板、酿酒师、医生、资深酒徒频频举杯,足迹遍布拉斯维加斯、温哥华、伦敦、阿姆斯特丹等不同城市。 除了关于解除宿醉的探索,毕晓普-斯托尔还深入历史、文化、哲学乃至医学等诸多领域,为我们呈现了与宿醉有关的迷人画卷。这是一个爱酒之人的寻觅之旅,也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宿醉大历史。 后,毕晓普-斯托尔找到解除宿醉的良方了吗?建议你把这本书带回家,自己找找看。
本书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后的又一力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进行了一次穿越中国中心地带的旅行,追溯了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脉之一的禅宗,其各代祖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游历经历,并诉说了他多年来对禅的深深体悟。 《寻人不遇》 樊登鼎力推荐: 比尔 波特是个特别有趣的老人,一个从金钱社会中自由的人。所谓的世外高人,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樊登读书会推荐: 比尔 波特三部曲《空谷幽兰》、《寻人不遇》、《禅的行囊》、孤独有时意味着,我想找到更深的共鸣。 《寻人不遇》是美国汉学家、作家比尔 波特朝圣中国古代诗人的一本旅行文集。怀着对中国文化的无限热爱,带着从大洋彼岸珍藏的威士忌和酒杯,比尔开始了全新的旅程 寻访36位他所钦佩的中国古代诗人故址。一路上,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