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与自由》所选篇目展现了胡适深刻、犀利的思想观点,也侧面展现了他在纷繁时事中的人格魅力。涵盖其从青年至晚年的各类文章,读者也可从中发现他思想上的转变,特别是 容忍与自由 ,胡适年岁月大,越觉得 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 由于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使得本书的可读性大大提升。这些白话演讲和文章都十分浅显易懂,展现了胡适的睿智,使读者了解胡适思想的同时,能帮助读者理解那时学术界的状态,了解当时的世界和中国。 在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位侃侃而谈的智者,也可以从他谈话的内容中,体会对加家国的热爱,以及胡适对民主和自由的坚持。
在我们的社会活动中,识人先看的是对方懂不懂礼仪,没有一个人愿意和无礼的人交往。懂礼仪守规矩的人才能被信任,进而得到与他人更深入接触的机会。可以说,只有懂礼仪的人才能成功打开社会交往中的第一扇大门。本书从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迎来送往等方面,全面地介绍了各种场合中人们应该遵守的礼仪和规矩,如果你还在为自己不懂礼仪而烦恼的话,没关系,你会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成为一个真正懂礼仪的人,成为社交活动中受人关注和钦佩的人,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人生际遇,从而获得人生的成功与幸福。
《中国文化现场》是南方周末记者文集。 在《中国文化现场》一书中,通过张英对名人的采访,你会发现,陈道明、冯小刚、葛优等人的故事,的确很激励人。张英的提问,如此犀利又如此坦率。在他的逼问下,一个个名人被迫撕下伪装,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原来,在盛名与辉煌之下,他们成功的过程竟也如此琐碎和庸常。这一点,会给我们日常的坚持增添一份信心与安慰。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一直受人关注,除去作者的身世、书中人物的索隐之外,大观园的出处来历也是一个颇受瞩目的话题,引来了许多的兴趣和纷争,许多的闲言和絮语。几乎每一个关心过贾宝玉和那帮女孩子命运的人,都对这座院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都或深或浅地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大观园到底在哪里?早在1981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就出版过由顾平旦、曾保泉两位先生编纂的《大观园》一书,其中收录了近百年间关于大观园的言论20余万字,茅盾先生还专门为此题写了书名。正是其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编辑出版了《名家眼中的大观园》一书。文中摘选了百余年来纵论大观园的一些代表性的文章,同是增配了一些插图……
亲爱的小读者,关于节日,你都知道哪些呢? 嗨,孩子们, 你知道“年”是一只什么怪兽兽?过年为什么要穿红衣、放鞭炮吗? 你知道除夕为什么要守岁?“压岁钱”到底是怎回事吗? 你知道门神年画上一左一右的将军是谁吗? 你知道“元宵”曾是一个小女孩的名字吗? 你知道二月二为什么叫“龙抬头”,要剪头发吗? …… 本书是一本原创民俗类故事书,以故事为主线,穿插各种神话传说、古典诗词、谚语等,讲述了传统节日的来历以及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习俗,让小读者能够自己解答各种关于节日的问题,轻松有趣地吸收传统文化知识,提升自我。 你知道吗?传统节日中,浓缩着古代社会生活,是的文化遗产,一旦消亡,就无法复制,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一段宝贵的历史。所以,了解传统节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非常紧迫,也非常必要的。
我喜欢亲近乡土的那种感觉和感受。它直通远古而依然活着的根脉,它在百姓中心深刻的精神之怕在,它不可思议的多样与斑斓,它醇正的、浓烈的、深厚而迷人的气息…… 于是,甲申一年,我在各地奔波、在田野与山川的行走间,不断地寻找时间的缝隙,让自己的笔站在光洁而美丽的稿纸上。有一次,我忽然发觉稿纸的一排排横竖的小方格很像田畦。我的笔不也在这田野中走来走去,不也在思考,感动和叹息吗?
钱文忠以《三字经》《弟子规》原文内容包括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短小精干的故事和文字,讲述了百则故事和案例,充分融入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的精髓。 作为国学经典的启蒙读物,钱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解读,借鉴古人、融会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之道,成为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
北大才子余杰的新著。对黑暗堕落的痛心和对人间真情正义的爱构成了此书的主题。通过对中国当下发生的种种社会事件的批判,显示了作者深刻的理论批判力、精湛优美的文字功底和对真理自由矢志不渝的追求。读完此书,你会感到痛、感到爱。一切正如余杰自己说的:“我让我的文字如同火山熔岩一样喷涌而出。我愿意做一把粗陋的匕首,只要刀刃上的光芒能够让黑暗产生一丝畏惧。” 本书是大象论坛系列中的一册,收入了青年作家余杰随笔作品多篇,这些作品文笔精妙,构思精巧,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及思想感情,读者可从字里行间读到许多东西,获得人生的启示。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偶像。他可以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人、一份报纸或者一所大学,等等。 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他承载了过重的道德化精神的分量,在历史、文化与道德的场域中充满张力,并在大众传媒的合力策划中被推上历史文化的。 我们只是怀抱着一个简单的信念:时代所给予的道德光环必然得接受时代的严正评判。在这个信念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坚强地说:“我不害怕你们剥我的皮,因为那下面,都是鲜红的血肉。”…… 金庸是个神话,他被网络评为20世纪“文化偶像”之一不是偶然的,既然在一个商业化时代,他的武侠小说在大众中有着广泛的市场,借助电视连续剧的推波助澜,他的娱乐作品几乎已被主旋律化,成为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旗帜的样板。何况他又是两岸三地的座上客,足迹所到之处无不冠盖云集,
过去一百年间,经历了中西文明的几度碰撞,经历了文化上的自我怀疑和放弃,传统的信仰、道德、伦理、文化认同面临挑战;经历了政治上的几番冲击,曾经给一些人以支撑的意识形态也产生摇摆。 不受节制的商业化浪潮,最地冲刷了人们的心灵,一些中国人变成了虚无主义者。 其实,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群体,不能没有信仰、道德、伦理,不能没有理性精神、公益精神,也不能没有文化自信。 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人重建其精神世界的某些迹象。也许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了人的精神重建的时代。 一旦人们获得自然的自由,则人们会本能地寻找一种更为正当、自己的文化,也可以和悠远的历史接上脉,滋养健全的道德、价值和生活方式,安顿中国人的身心。 本书将透过目前看似混沌的社会乱象,掘发那些致力于精神重建的人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