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C-STEAM教育的实践,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富有趣味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亲身体验并深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鼓励学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并希望通过这本书唤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家国情怀和民族自信。
孤独,是为了保持精神的独立。本书为文化学者朱大可先生关于当下中国文化反思的结集,话题兼及文化、文学、电影、建筑、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朱先生以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倾情讲述了在时代变动下个体与时代的精神孤独:信仰与信义沦丧的“世态孤独”,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话语孤独”,浮华盛世下寻找灵魂皈依的“文化孤独”……他在行文间不时流露出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关切之情,并由此创造了文化的孤独意象:孤独,也是向文明攀登的一道阶梯。
年轻就要有勇气,不信邪。勇气哪里来?指给你。人生需要勇气,一如生命需要灵魂。无论你长相怎样好,没有灵魂的补充,也只能是一具生硬的空壳。的勇气众人皆知,他曾鼓励中央政府用小型战斗机去打台湾的高压电塔,他有勇气去告国民党的大官,他敢在台湾公开骂、之流,他敢宁愿坐牢也要维护自己的内心……本书中,你将看到他的勇气从何而来,他又是如何善用他的勇气,成就了自己。他的一生,是勇敢的一生,他身体力行地告诉你:你有种,世界才会给你一席之地。
《林语堂英文著译中的文化自信研究》由王绍舫著
本书集中了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等日本一流汉学家有关中国文化思考的学术随笔,思想深刻,笔触细腻。书中既有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到表述,也有对现代文化的深沉思考。其中有关与鲁迅、周作人等中国作家交往的篇章,尤其有价值。 编写本书的原则:一是为了体现近代以来日本汉学的上述重大变化,入选的作者,基本上都生活在明治、大正、昭和时期。二是尽量选择论题不俗、篇幅适中、文字清畅的较有可读性的札记随笔,这既是为了照顾读者的兴趣。三是选文力求避开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以免去必要的却也可能是复杂的背景解释等等。
清季民初,传统的中断与传承并存,断裂与延续交织。这不仅是史家观察到的现象,也反映在士人的愿望和表述之中。注重继往开来的历史眼光并非只存在于不特别激进的士人心中,就是那时被认为非常趋新的知识分子,也分享着类似的观念。当年不少士人的共同期望是让中国像欧洲一样通过复古的手段而“复兴”,同时相当一部分趋新士人又怀有将中国的传统送进博物馆的持续愿望。这些曲折微妙的现象提示出一个与既存认知不甚相同的早期20世纪中国,且早年的关怀和思考已延续下来,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全程,非常值得进一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