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
“台海研究丛书”力求整合文史哲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力量,系统地研究闽台两岸及相邻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的历史文化,总结台海区域文化的精华底蕴,阐述此一区位文化的各种内在联系,并进而探求其未来走向及在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上的重要作用。因此,这套丛书的出版,必将为社会各界提供丰富多彩、全面系统的台海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也将积极有效地促进两岸之间的文化交融,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感,为营造中华民族的美好前景添砖加瓦。 本书根据辜鸿铭思想和事迹的特点,采用较通俗的形式撰写。
洪晃撰文推荐,美国《出版人周刊》年度图书。 网上相亲,租个女友回家,请婚礼策划、保姆、宴会操办人、婚姻诊疗师、护工,甚至专业扫墓人……从摇篮到坟墓,现代人几乎把自己的生活都外包出去。当我们把诸多生活内容甚至私人情感都外包给专人打理时,我们便不再是生活真正的主角,而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生活乐趣、技能和浓浓的亲情。 凭借着上百次访问和对实际生活的观察研究,美国加州大学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对私人生活外包状态做了深刻的揭示——当商业化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我们要有意识并采取实际行动抵制它的负面作用,在享受便利与保有自我生活之间找到平衡。
《香乘》一书是明末淮海(今江苏扬州)学者、香学家周嘉胄穷二十年之力搜集整理的香学著作,也是中国香文化集大成的经典之作。 周嘉胄此书囊括了各种香材的辨析、产地、特性等香学知识;搜集整理了大量与中国香文化有关的典故趣事,可谓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是了解中国香文化的之作。更弥足珍贵的是,在《香乘》还博采宋代以来诸香谱之长,整理了很多传世香方,这些香方在今天不仅具有香学上的史料价值,也是香道爱好者可以不断发掘实践的宝库和源泉。
《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书精选了《中国文化》杂志三十年来国内外著名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力作,按类别结成此书,本书集中了季羡林、冯友兰、金景芳、李泽厚、陈平原、汤一介、任继愈等多位学者对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和其对世界文明可能有的贡献做了阐发和探讨。
本丛书系统阐述了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与当代行政管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融合,为各级行政机构提升执政思想、强化决策能力、创新执行策略、扩大用人视野、提升人文素养等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指导,体现了“为人修身、为政以德、为官有法、公正和谐”的新时期执政理念。
《资中筠自选集:士人风骨》一书所收文章,写于1996—2010年间。组文章主要讨论知识人的精神家园;第二组文章多是基于历史题材的心得。贯穿全书的核心是,作者紧紧围绕知识界的思想现状,梳理古今文化传统的递变,从振兴民族精神的角度,提出建设新文化的紧迫性。明确表达了当下重建民族精神家园,要继承五四精神,要发扬“士”的传统美德,为制度转型起催生作用。
苏东坡,是生活在北宋时代*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诗词文章、传奇人生都对后世的华人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他浪漫而深情,诙谐又有趣。他的一生多才多艺,载歌载舞,虽然忧患不断,却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欢歌。他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又有悲天悯人的人间情怀,被法国《世界报》评选为上一个千年的“千年英雄”。《不合时宜(东坡人文地图)(精)》作者王文正倾心五年,沿着东坡的足迹,行程数万公里,深入他的灵魂深处,体验他的悲欢离合,叙述他的爱恨情愁,通过人文地理的传记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活泼的苏东坡。
我们的社会,包括其教育系统和知识生活,的一个特征就是两种文化的分裂——一边是艺术或人文学。这一现象有很长的历史,但直到斯诺在1959年作里德演讲时才把它鲜明地提了出来,并凡此开始了现今在媒体上仍热烈进行的公众讨论。《两种文化》及其续篇《再看两种文化》(斯诺四年后对一些争论的反应)在重新出版之际,由斯蒂芬·科里尼为此写了导言,为我们勾画了这场争论的历史和来龙去脉,以及其意义与后续影响。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不同体系的文化,有各自的脉络,所以彼此需要对话与交流。这里的前提是,我们必须透彻地了解中国文化,并能寻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个性,然后我们才有资格与西方文化进行平等的对话。中国文化绵延五千年,体系庞大,内涵湛深,它的核心是什么?史学家钱穆先生把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或称礼乐),他说:“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①近代以来,儒学与礼不断被妖魔化,以致不少人不知礼为何物,以为礼无非就是三跪九叩之类。甚至有些学者也感到无法接受钱先生的说法。
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隐士”这个名词和它所代表的一类人物,是中国社会的特产。“隐士”的含义,是清高孤介,洁身自爱,知命达理,视富贵如浮云。这自然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但又不同于悲天悯世和佛教的思想,因为隐士的人生观,虽不积极,却是乐观的。自然更不同于欧美的功利主义,而且截然相反。中国“隐士”的风格和意境,决非欧美人所能了解的。本书收录了蒋星煜先生旧著《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颜鲁公之书学》、《况钟》三种,增补了不少新的研究论文,并校订了原书中的一些疏失,是蒋星煜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书法史、明史研究的经典作品,多年间未曾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