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几个关键词作为开启日本文化观察的独特方式:京都、建筑、俳句、茶道、禅宗、美术、文学、电影、二次元,是一部从日本文化解读入手,探讨日本民族性的综合性研究著作。 本书作者团队由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诸多著名学府、多样研究领域的日本研究名家学者组成,他们由熟悉的文化符号进入,一端回溯古典美学,一端看顾现代生活,透视在本土文化、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共同影响下的日本文化基因。 他们大多有旅日背景,曾在东京大学、关西大学等日本学府进行研究工作。这样的跨国视角,更有利于带领我们体味日本人独有的感悟、困惑和思考,进入他们的历史和内心,也有利于思考我们的当下。
现代史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难点,一是离我们太近,没有距离感的历史研究总是有许多复杂的情感埋藏其中,很难做到客观。二是资料的匮乏,很多当时的文献都封在档案馆里,一般人无法发掘。三是太过于敏感,一不留神就会踩到地雷。 杨奎松教授则是一位能抛开历史是非、以材料说话,又能发掘到未解密档案,行走在雷区的学术人,在中国,能这样做,并且能够做到的,并不多。在本书 前言 中,他这样写道: 历史已经发生了,成败是非已成过去。即使牵扯到祖辈、文化,或是党派、国家、民族感情,弄清真相,实事求是,尊重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理应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如果戴着有色眼镜,无论看过去,还是看现在,其实都没有办法弄清历史事实。换言之,如果我们能够暂时抛开历史中的恩怨是非,我们要发现历史真实并非没有可能。 这或许也是
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这本佳作中比较了三个社会——祖尼人社会、夸扣特尔人社会、多布人社会,揭示了这三个族群的行为差异。这项开创性研究表明,每种人类文化都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征。本尼迪克特在研究中考察了文化与个人的关系。这部大胆直言的著作深入探究了何以为人这个问题。 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讲述了习俗。作者提出了人之本性,是由文化,即习俗塑造的,而不是生物学遗传的天性,以此有力地反驳了那种“纯化种族”的欺人之谈。第二章主要涉及由选择带来的文化多样性。作者认为,一个社会或者部落,面对无数人类行为的可能性,选择是必不可免的。而正是这不同的选择,形成了诸文化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文化、社会选择的结果。第三章论述了一种文化在选择了自身的行为模式、社会价值、目标取向之后又是如
《中国文化十五讲》用十五个专题讲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概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儒释道三家的重要思想,阐述了人文精神、安身立命、生生之学等中国文化的重要命题;又以宏阔的视野,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反思中国文化的命运,展望中国文化的未来建构。本书讲解精到、内涵深刻,富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对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极具启发意义。
《满族图案》以图谱形式为主体。经过近20年的积累,著者汇集满族衣食住行中的图形,涵盖了动物、植物、器物、文字等类别。不仅有满族早期原始图形,也有晚期吸纳其他民族的外来图形,依托民族宗教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后,以类别区分,配以与图形相关的萨满故事,这也是满族民间的流行故事,使用户更能理解图案背后的文化故事。
中国藏书文化源远流长、浩瀚丰厚,既有官方传统,也有民间递传。本书不欲从全面宏观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介绍,而是聚焦其中连绵不绝的民间藏书文化,以书楼、书事、书家三章为结构,选取藏书历史中较有代表性的藏书楼、藏书家,深入他们的藏书轶事、书香传奇,在历史与现实的绵密交织中,让读者进入中华书香文化的世界,进而探索中华文化斯文不绝背后的精神脉络和文化内涵。
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香道以及日本香道发展历史以及香料的选择和香道具、香事礼仪的图书。书中详细介绍了中日香道的发展历史;香道主要原料沉香的基础知识、鉴别与购买等基础知识;同时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玩家适合品玩什么样的香以及如何品玩;最后书中还介绍了多种不同的合香、香道具、各种品香方式等,是一本有关香道的百科全书。
鲍明所写《满族文化模式——满族社会组织和观念体系研究》一书,是以满族作为主体,自然与社会环境作为客体,研究主、客体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满族文化模式”的概念。换句话说。满族是怎样生活的,创造了什么样的文化,随着文化的不断进步,又使满族向前发展。究竟满族以什么样的文化模式出现于历史舞台,这就是一个值得大家共同研讨的问题。鲍明选择了这一课题,提出了自已的认识。 细读鲍明的著作,实际上他写的是广义文化,其中包括“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六大子系统。他虽未按照六分法的次序做文章,但其书中的内容囊括进来,只不过以自己的认识构成体系,也未曾不可。 作者从民族学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满族。他所写章的顺序是:“满族的家庭观与两性观、满族的亲族观、满族的非亲属组织观
本书是我国现今仅存的一部客观而又比较全面地介绍江湖行当、行话和内幕的书籍。 作者连阔如是我国的评书艺术家。20世纪30年代,他以云游客的笔名,在北平《时言报》发表长篇连载《江湖丛谈》。1938年由时言报社结集出版,共三集。这本书除了介绍北平天桥、天津三不管等地的变迁以及艺人小传、艺人生活状况外,还以大量的篇幅着重记述和揭露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江湖行当的内幕以及危害社会的种种骗术,劝诫人们不要贪便宜上当受骗。 由于作者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一颗正直善良的心,他同江湖上的一些人又有很深的交往,所以他能透彻地了解江湖内幕,并勇敢地将它书写出来,公之于众,且该书写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真实可信,因而颇受读者欢迎,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本书是我国现今仅存的一部客观而又比较全面地介绍江湖行当、行话和内幕的书籍。 作者连阔如是我国的评书艺术家。20世纪30年代,他以云游客的笔名,在北平《时言报》发表长篇连载《江湖丛谈》。1938年由时言报社结集出版,共三集。这本书除了介绍北平天桥、天津三不管等地的变迁以及艺人小传、艺人生活状况外,还以大量的篇幅着重记述和揭露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江湖行当的内幕以及危害社会的种种骗术,劝诫人们不要贪便宜上当受骗。 由于作者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一颗正直善良的心,他同江湖上的一些人又有很深的交往,所以他能透彻地了解江湖内幕,并勇敢地将它书写出来,公之于众,且该书写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真实可信,因而颇受读者欢迎,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本书运用文学文化学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巫楚文化与沈从文创作的关系,认为作为原始拜物教的巫楚文化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崇尚人的自然生命形式及其情感本质方面深刻地影响了沈从文的创作理念和文化观念,使其具有了自然拜物教的思想特色。这就是敬畏自然、崇尚情感,反对功利主义、追求纯正的现代审美理想主义文学观念和实践。绪论对巫楚文化与沈从文创作的关系作历史性的事实分析,一至五章从沈从文文学视野中的自然、 “神”、“人”、历史和人文、现代社会几个方面对其思想和创作的文化哲学内涵进行细致剖析,结论对沈从文创作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作出基本总结。
《理想空间》第四辑由同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与规划院名城所合力倾情推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遗产保护的集粹之作。 “人系列”:本辑编辑部专访了同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主任、刚获得联合国大奖的阮仪三教授。阮教授是我国城市保护与城市保护规划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是我国城市保护领域理所当然的“人”。正是他老人家的耿直与智慧使我辈得以亲历江南六镇的旖旎风情、平遥古城的历史厚重、丽江山水的自然醇美…… 本辑的主题板块是“城市遗产研究与保护”:中国地大物博,地区间民族风土人情差异明显,值得研究与保护的城市遗产也不在少数。本辑将现阶段保护经典范例之江南六镇、丽江古城、上海近代历史建筑等尽数搜罗,是我国近年来城市遗产保护之集大成者。 为了保持本辑内容的连贯性,编辑部在其他栏目
本书采取先分部落叙事,再叙制度与相关史事,后论作用与影响,以此三类内容别为三编的方式。 上编,为“蒙古各部与清廷联姻史事”编。分别介绍蒙古部落之由来、领主世系,与清廷之关系与联姻状况,以作为后两编进一步考察、分析的史实基本和前提。另外,对策是点地区、部落如科尔沁、喀喇沁,敖汉、西套阿拉善及漠北喀尔喀等,垃我其联姻世系关系表及分部联姻表,并分析其与清廷的特殊关系。这些史事分析及附表资料,对于今天各个地区蒙古族瞬息万变治县编写其历史、方志,以及探讨喀尔喀蒙古(今蒙古国)在清代与清廷、满族的关系上,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编,“满蒙联姻诸制度及相关史事”编,考察的总体性的问题,其中“制度性联姻”,既是对上编清廷联姻蒙古长期性、规模庞大性原因之说明,也是对联姻阶段性变化的铺垫。而服
这本《英雄与英雄宗拜》是根据美国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出版的The Riverside Literature Series中的版本翻译的。原书由耶鲁大学英文教授John Chester Adams 编辑,附有极详尽的注释并一篇长序;序文介绍卡莱尔的生平、《英雄与英雄崇拜》的风格和卡莱尔的“英雄观”。译本中将Adams的注释采用,别外加添译者的几个注释,均注明“译者注”。Adams的长序也译出,译者别列卡莱尔的著作及出版年月于序文后,以供参考。
求雨在中世纪各国均有流行。中国汉代也曾用巫女求雨。为什么求雨秘须用巫女和呢?季羡林先生认为跟人类最早的劳动分工和原始人类的信仰或迷信有关。 凡是有偶然性的地方,凡是希望不多、恐惧不少的地方,我们就见到。凡是靠得住的地方,凡是理智的方法与技术能起作用的地方,我们就见不到。 那些对天灾人祸滑有办法的人群,那些相信有许多鬼神在左右自己命运的人群,只能通过祭祀、、、巫医等等,去摆脱各种灾异。
《中国鲁迅学通史——20世纪中国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宏观描述、微观透视与理性反思》包括以下三卷: 上卷 主要界定鲁迅学和鲁迅学史的概念和内涵,阐明研究鲁迅学史的意义以及本书的框架与要义;从宏观上描述作为20世纪中国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鲁迅学的发展史。 下卷 从微观上透视鲁迅学研究的一些专题,对《野草》学史、阿Q学史、狂人学史、《故事新编》学史、杂文学史等主要专题学史进行学术梳理;对鲁迅学中鲁迅本体与鲁迅映象的关系、学术哲学问题以及鲁迅学与20世纪中国精神解放、思维变革的双向互动进行理性反思。 索引卷 20世纪中国鲁迅学论著资料的要目索引,分为编年索引、专题索引,分别按时间顺序和学术专题编排,便于检索。 本书仅止于中地部分,港澳台部分除个别特例外暂不涉及。
这是一本围绕“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选取的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分别属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对话抽取相关领域里在今天仍有讨论价值的当年热点内容作为话题,试图重视这个在中国二十世纪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并且在回顾八十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怀旧项目”,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