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一书的主体内容是余秋雨先生以整整一年时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内容是中华文化史。它与大学规范的文化史课程不同,只探讨一个现代人应该对漫长的中华文化史保持多少记忆。本书采用了一个新颖的形式来解读中华文化,即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再加上课后与学生间的“闪问”、“闪答”,使这本书精彩纷呈而明白晓畅。对于中华文化史的讲述,这本书也不是按部就班地泛泛而谈,而是以点带面。对于文明早期特别强烈的文化亮点,在余先生看来,它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重点论述;而对于后期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则快步走过。这是余秋雨心中的一部中华文化史,也是一部充满强烈色彩感的中华文化史。余先生以其饱学和情感,向国人传递文化记忆,以人类古文明中保留最完整也最璀璨
旗袍,作为中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是我国的民族服装,是几代手工艺人的智慧结晶,是集我国服饰工艺、美学之艺术大成,蕴含着我国悠久的特色传统文化,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论,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亦是最为当今世人所认可和推崇的中国服饰之代表。旗袍不仅拥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和装饰美感,更是传统中国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例证与产物。本书以翔实、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旗袍的前世今生,带领读者了解面料、纹样与色彩的选择,领略旗袍完整的制作工艺与文化符号。
本书对于古籍文献所载伏羲、神农的史迹,结合近三十年中国考古出土文物,证实古史所记伏羲的事迹皆属实有,揭示伏羲先天太极图蕴藏的科学奥秘,认为华胥之国是中华民族称号的最早来源,并列出中国上古史蓝图及其相应遗址和出土文物对照表,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各个时代的具体起止年限,以及对中华民族发展所作的不同贡献。
本书内容包括:季羡林先生九十寿序、“文化神州丧一身”——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新释、 王国维、陈寅恪与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王静安先生学行小传、“中西体用资循诱”——陈寅恪的文化态度、“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柳如是别传》的撰述旨趣、“了解之同情”——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简释、陈寅恪与《红楼梦》、义宁之学的渊源与宗主、中国现代史学人物一瞥、蔡元培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熊十力和马一浮、冯友兰和“贞元六书”、晚清新学信叙论、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百年红学说索隐、现代性与跨文化沟通——史华慈教授访谈录、哈佛的中国学与美国的中国学——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傅高义教授访谈、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三纲五常是不是该全部丢掉?读经热、国学热是否值得提倡?我们是不是还需要继续学习西方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与普世价值的关系如何?政治改革应该从哪里如何启动?医疗、养老、教育,这“新三座大山”该如何搬走?砸日系车事件,该如何看待? 就上述牵动亿万国人的问题,著名学者袁伟时将一一展开叙述。泼辣的语言,一针见血的见解,鞭辟入里的分析,袁老先生在嬉笑怒骂之间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转型的桎梏做了全面的探讨,令人深受启发。
《星斗焕文章美文精粹》由《读书》编辑部编著。既是“《读书》三十年精粹”,自然就离不开书,《星斗焕文章美文精粹》分为“灯下品读”、“心香忆故”、“书里春秋”三部分。“灯下品读”是品味诗书之精妙;“心香忆故”是因书而谈人;“书里春秋”则是书海泛舟的恣肆和其乐融融。金克木《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读杨绛《洗澡》一书,属“灯下品读”;汪曾祺《又读》,是评介了沈从文因写《边城》而身背“罪名”和他的艺术见解,属“心香忆故”;资中筠《清华园里曾读书》则讲当年挑油灯夜读,却不是为了考试等等关于书的故事……即使是80年代的文章,而今读来依然亲切,依然获益匪浅。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丝奇雅?沙森(Saskia Sassen)是创建全球城市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她为代表的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视角切入,探讨城市中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集中度与强度,通过分析来诠释城市。其代表作《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被奉为全球城市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该研究领域引用率极高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书是沙森代表作的修订版本。沙森教授进一步对全球城市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证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尽管该书研究的是三个特别的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但这些有力的城市可以明确一些概念问题。与本书中的其他两个城市一样,上海曾经有作为世界城市的悠久历史,它现在重新站起,并已经与多种全球循环回路接轨,上海的未来给人
隐逸,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历史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少的思想家、诗人、艺术家,同时也就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隐士。隐逸及其相关的道德原则、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涉及到古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提供了许多素材和话题。探究隐士和隐逸文化的奥秘,对于深入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历史是十分必要的。 本书是部对东汉末年以前的中国早期隐逸文化和隐逸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并且是出自一位西方汉学家之手。作者以大量手史料为依据,追本溯源,探究隐逸文化及其思想依据的来龙去脉,分析了孔子、庄子、司马迁、班固、杨雄等许多重要人物在隐逸传统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论述了战国群雄争霸、汉帝国建立、王莽篡政、官吏察举制度、东汉党锢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对隐逸传统发生的影响
也许,这便成为我们要编这本民间生活摹本的暗中理由。但我们虽有所彷效,却不必做张文人,或者说我们要把他那种改变一下,把自己放到日常世俗情景之中,真正通持一种民间心思和情怀,来体察民间生活精神,体察在这样精神之下恒常且又变动不居的日常价值。摹本的意思,不仅是描摹一个民间样本,而是深入民间生活肌理,画出民间生活的气韵和脉络。一笑一颦,一举手一投足,一饭一食,一壶酒一怀茶,在深巷,在市闾,无论那是些什么人,都有声有色,都有声有色,都有条有理,都有情有趣,都高高兴兴,都落落大方,都蕴蕴藉藉,都妥妥帖帖,都值得细笔勾画摹写。
既然我们生活在追求财富的时代,而且,我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隐瞒内心渴望致富的动机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弄清楚,拥有财富或成为有钱人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富人?成为富人需要那些物质?为什么?本书对这些问题的答复是:拥有财富或成为有钱人意味首无穷无尽的烦恼。只有保存大量动物本性的人才有机会成为富人。成为富人需要具备的特质:请读最后一章《结语:成为阿尔法猿猴的10个法则》。至于为什么,读过本书自会明了。 作者自称曾在富人与野兽这两种写作题材之间游走,进而在本书中将两者合二为一。 他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把有钱人当作动物观察,将主题锁定在“有钱人与你我是否真的不同?”这个由来已久的疑问上,进而发现,同普通人相比,他们晃折不扣的异类,或者说,他们更像动物,而
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不知道我们丑陋。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 这又是一部传统的反思作品。作者柏杨直率指出中国人存在的种种恶习,种种负面性格和狭隘心理,以图让中国人正视,让中国人有勇气面对。尽管作者对中国人有许多严厉的批评及指责,但基本上还是认为中国还有救。希望中国人脱胎换骨,跟其他文明国家一样,成为一个有尊严,而又尊重人尊严的民族。
这本《二十世纪的教训》是卡尔?波普尔在生命中最后几年发表的两个演讲和接受意大利记者贾恩卡洛?博塞蒂(GiancarloBosetti)访谈的记录。和他的其他作品不同,这本书更多地表达了卡尔?波普尔对过去的这个世纪的看法,对这个世界的苦难和希望的关怀。他谈了冷战结束后的世界,谈了波斯尼亚战争,谈了媒体的危险,谈了知识分子的责任…… 他在本书中提醒我们:为了保护我们深爱的民主体制,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创造明日世界的乃是我们今天的行动。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众多的主讲人中,鲍鹏山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既有深厚的学养,又有丰厚的人生积淀(曾在青藏高原磨炼了17年)。他为人本色、坦率、真诚,遇事不掩饰、不做作、不回避。他快人快语,诙谐幽默,富有豪迈之气;其文字极富张力,冷峻中有热度,理性中有激情,常识中有升华。他无论说话,还是写作,都不兜圈子,善于直达事物本质。这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格。此非品性淳厚,胸有丘壑,且富有见识者,不能如此。 《鲍鹏山品水浒》源于《鲍鹏山新说〈水浒〉人物》系列电视节目,是在《鲍鹏山新说〈水浒〉》(一、二)图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共62万多字,内容极其丰富。红旗出版社此次出版将其合二为一,统一体例,同时查漏补缺,修正错误;并以《鲍氏心语》形式,来凸显作者的睿智评说——因为这
这是一次全新的人文之旅 这是一抹深刻的文化记忆 这是一幅多彩的民俗画卷 本书以田野考察的写作方式,对胶南年画的传承区域、历史溯源、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年画传人以及濒危状况作了详纲的记述,并配有百余幅精美年画,融知识性、艺术性和鉴赏性于一体,具有珍藏和存世的价值。
一个普通村庄最近六十多年的历史:惩罚社会学一个个案研究。 本书讲述了滇池东岸一个村庄的故事,是一部以人类学田野调查为基础的学术专著。本书的一个主题是讲述“故事”——发生在小村的越轨和惩罚活动;并阐释这些活动在时间流中的动态及其与特定条件和特定行动者的联系。另一个主题则是解释惩罚在特定社会语境中的文化意义。
集作家、画家、文化学者为一身的冯骥才先生站在人类文化发展史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制高点上,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对敦煌文化和敦煌艺术进行了全景式的、别开生面的史诗性解说。自1997年12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以来已重印二次,这次敦煌文艺版的《人类的敦煌》,又增加了《探访榆林窟》,同时增加了国内著名敦煌壁画艺术摄影家、央视“东方之子”访谈专家吴健先生100幅精美照片。对于热爱文化和敦煌艺术的读者,敦煌文艺版《人类的敦煌》无疑是一次文化审美和视角阅读的盛筵。
本书是一部有关隧道与地铁的专题邮票图书。书中收录的邮票来自于80个国家与地区的邮品达400余种,除每幅邮品有中英文对照外,还有专门论述文字近5万,共分为一“隧道”、二“地铁”、三“其他地下工程”等三篇计十二章,并备有各国(或地区)的本专题邮品索引、各大城市地铁专题邮品索引。“隧道”主要按用途分章,而“地铁”则按标志、线路与施工、列车与运行、地铁车站、建筑与装饰、地铁人物与会议分章。本书彩色精印,其外壳包装别具一格,很有心意。